據說足利義昭在得知自己的下場將是“逃向琉球”之后猶豫了很久,但最終還是不愿屈膝稱臣的念頭占得了上風,咬牙切齒地接受了這個安排。
平手汎秀特意囑咐諸大名說“琉球雖國小民寡,卻可作為與大萌之間的緩沖和貿易渠道存在,留下的價值更大。”
眾人盡皆了然。
眼下誰若說出“征服琉球”的口號,當然就有請回室町幕府的嫌疑,會顯得心懷叵測,這個話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禁忌。
至于足利義昭留在京都那個兒子,這幾年已經漸漸到了曉事年紀。當年“落跑公方”為了防止被銜制,口口聲聲說“非我所出”,不惜給自己編造一頂綠帽子。
于是現在倒輕松了。
那七歲孩子在乳母的教導下,宣布為免爭議而在京都臨濟宗的妙心寺出家為僧,取了“宗凈”的法號。
接著革舊鼎新,似乎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近年來,在新政權的主導下,皇族和公卿們在各國那些名義上領有,實際卻早已無力控制的莊園,全部都撤銷,換成山城國內,更加靠譜的土地作補償。根據等級,每家都給予了足夠衣食無憂的數目。如此“德政”受到廣泛的贊譽,因而朝廷對“平手幕府”的問世并未有什么異議,唯一一點期望,是當今陛下方仁天皇的小私心,覺得在任期間已經有過四次改元,不希望再增加一個年號,免得百年之后惹人議論。
平手汎秀心里懷著別的打算,對此非常爽快地應承下來。
那么朝上再無疑慮。
當然,正式的“征夷大將軍宣下”是很隆重的事項,需要一系列繁復冗長不知道有何卵用卻被老頑固們視若圭臬的流程才行。
其實平手汎秀內心是希望從簡從快的,不過這年頭,你得考慮民意,一門眾和家臣們肯定期盼著盛大而又莊重的典禮。
盛大倒是好辦,砸錢就行。
莊重如何體現?說白了無非就是儀式感。就是要煞有介事,如臨大敵地搞一大堆一般老百姓看不懂的玩意兒出來,才可以讓人滿意。
這并不是有意行愚民之策。而是本時代的人民希望被愚弄。
不過事先關白九條兼孝就已經透露過了,朝廷打算先授予“從一位左大臣”的殊榮,然后再經過一年半載的時間,再正式給出“征夷大將軍宣下”。接下來則希望平手汎秀高風亮節,主動辭去“左大臣”官職,只保留“從一位”的等級,以“散官”身份建立幕府,統領天下武家。
為什么有這么一個提議呢?
九條兼孝有些難堪地表示“以平手內府的功績與仁德,別說左大臣,就連太政大臣也是當之無愧的。令郎現居‘參議’,亦是應當適時升為‘中納言’才好。至于其余一門、重臣,皆要論功行賞,冊封官職才是。然而……如此一來,倘若有過多的武家居于太政官行列,公卿的升遷慣例就恐怕難以維持。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就找不出有資歷接任關白的人選,屆時豈不是……”
平手汎秀笑道“不如將來公武合一,由幕府將軍世代兼任關白,如何?”
聞言九條兼孝愣了好半天,接著兩股戰戰,汗出如漿,連連叩首哀求道“平手內府莫要開此等玩笑了!鄙人都快要嚇死了!”
“是嗎?可惜可惜,我本來還以為是個受歡迎的提議!”平手汎秀故作惋惜,而后搖頭道“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推行‘武家官位制’了。”
九條兼孝疑道“何謂‘武家官位制’?”
平手汎秀娓娓道來“就是說任何一個官銜,都有公家和武家兩套席位。公家官位由朝廷任命,依然保持原狀。武家官位由幕府任命,只是作為勛號使用。”
九條兼孝明白過來“就是說以后上至宰輔,下至八省,任何位子都可以同時坐兩個人,一者為公卿,一者為武士,相互并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