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門眾無法比擬的地位。
尚未元服的,弱法師九歲、勝利丸八歲、千金丸六歲,還沒到安排的時候。
另外一門眾之中,有五個出人頭地的代表人物。
分別是越后國主平手秀益,三河國主平手季胤,因幡國主平手長辰,備中國主野口政利,日向國主生津貞常。
后兩個人已經被命令改姓平手了。
他們的血緣都比較遙遠,不可能對繼承權產生威脅,所以都繼續保留“平手”的苗字。
根據平手汎秀的布置,所有一門眾都不能擔任幕府的實職,但可以作為局外人發揮軟性的政治影響力。
剩下的各地大名就都是外藩了。
其中像佐佐秀成、荒木村重、本多忠勝、島清興、小早川隆景、山中幸盛、津輕為信等人,自身沒有傳承祖產,是從平手家手里領取恩賞,或者得到承認,才能夠成為獨立大名的,屬于關系較近的第一類。
其次,長宗我部元親、織田信忠、京極高吉、武田元明,他們跟平手家有比較深厚的淵源或者姻親關系,算第二類。德川家康可以考慮勉強上榜。
再次,就是宇喜多直家、大友義統、佐竹義重、伊達政宗、最上義光等等,他們屬于是“傳檄而定”,沒有抵抗幕府統一進程的第三類人。
最后,武田勝賴、毛利輝元、島津義弘、上杉景勝這些曾經與平手家刀兵相見過的,定位又要差一些。
這種外藩的分類并不打算公開明文規定死,只是作為內部傳承下來的施政參考。同時名單也會不斷調整變化,總之要讓歷任幕府將軍心里有數。
仍然是個“依靠誰,團結誰,爭取誰,孤立誰,打擊誰,消滅誰”的問題。
準確來說,再怎么親近的外藩,頂多也只到“團結誰”的地步。真正值得幕府依靠的,僅有直屬的家臣。
而這批人完采用了與一門眾和外樣大名截然不同的知行體制來衡量。
首先最大的區別在于,直屬家臣雖然名義上擁有土地的完整權限,實際上是不允許親自下鄉治理的,一律要求統一把土地交給幕府的奉行眾代為管理,收獲之時根據一定的比例領取對應的祿米。
這個比例每年可能會變,根據總體收成情況決定。
相當于把武士從純粹的土地貴族,轉化為半貴族半官僚。目前尚未有徹底轉化為職業官僚的想法,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
然后,幕府直屬家臣的知行,被劃分為“家祿”、“勛祿”、“職祿”三個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