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因為捷克斯洛伐克有可能分裂成兩個獨立的國家,所以米哈依爾首先把談判的重點集中在了匈牙利的頭上。作為談判的一方,匈牙利的處境并不怎么好,本身就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談判條件,而自身有沒有什么豐富的資源,所以匈牙利政府幾乎盤接受了哥倫比亞銀行的改革條件。
按照哥倫比亞銀行的要求,匈牙利中央銀行同樣要由哥倫比亞銀行進行托管,同時立刻停止發放新的匈牙利國債,而已經發行的國債則由哥倫比亞銀行負責償還。而作為談判的另一方,哥倫比亞銀行答應在年底之前穩定匈牙利的經濟,并且降低現在匈牙利國內的通脹水平到一個安的級別,同時還會保證降低匈牙利現在的失業率。在緊迫的現實情況的逼迫下,匈牙利當局痛快的在合作協議上簽了字,而這也就意味著繼波蘭之后,東歐又有一個國家被來自美國的私人銀行買下。
哥倫比亞銀行的在東歐的大手筆投入整個西方的投資界感到非常的震驚,以私人銀行買下一個國家并非沒有先例,歷史上顯赫一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承包了英國的中央銀行,成為了英國的大債主,而摩根財團也曾經憑借著一己之力將美國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但是在二十世紀末這一幕再次上演的時候,人們還是不了避免的將哥倫比亞銀行視為了羅斯柴爾德、摩根之后的又一跨國財團。
哥倫比亞銀行在東歐的大筆投資同樣讓美國政府感到吃驚,他們倒是希望哥倫比亞銀行能夠配合美國政府在東歐地區的國家戰略,可是作為一家非上市的私人銀行,美國政府就連哥倫比亞銀行背后的股東是誰都無法查清,因為哥倫比亞銀行的控股方注冊地在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至于這兩個國家之后的控制者是誰,除非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修改銀行法,不然美國政府根本無從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