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處繳獲來。
他還抓頂紅纓氈帽看來看去,顯然在考慮要不要換帽子。
楊大臣其實更喜歡紅纓氈帽,但他頭上的紅笠軍帽刷有桐油,具有強大的防雨防水能力,卻是這紅纓氈帽不能比,想想還是算了。
楊河也看了看這兩頂帽子,紅纓氈帽本為宋朝軍用,流傳下來在民間比較流行,不過軍用為紅,且刷上桐油或生漆,民用為白,一般也沒有刷漆上油。
看著這堆繳獲,楊河想了想,還是讓嚴德政負責管理擔挑內中軍用器械,如刀槍棍棒之類,這些不能一直都壓在趙中舉等人身上。
嚴德政原來除教習孩童,平時還領幾個老弱隨孫招弟等人一起采集,現在伍中婦女越多,一些軍用的器械也多起來,還是讓他來管理這部分為好。
他們能力不如青壯,但帶一些老弱充當輜重兵還是可以的。
嚴德政連忙領命,他渾家孫招弟在旁看得高興,她一直認為丈夫跟自己出去采集沒有出息,最理想的就是他專門負責教習孩童,別的事情不要干。
這顯然不可能,退而求其次,管理負責一些軍用物資也好。
楊河決定這些物資先收起來,等進了廢莊后再分發獎勵。
現在伍中也算分工明確,趙中舉與嚴德政負責了軍民兩類后勤,當然,楊大臣掌管律法軍紀,核定收獲,伍中任何物資都有盤點監督的權力。
……
三天后,楊河離開這片地方,帶領眾人再次上路。
眾人離開時,形象也有了一些變化,就是每人都配了一面盾牌。
盾牌樣式簡單,有方有圓,有大有小,都是普通的木板材料。
那天救治好傷員后,楊河吩咐安葬死者,然后他們進入前面廢莊,進行了大搜索,從很多廢宅處找來木板門窗,制作了大量盾牌。
楊河仔細考慮后,敲定了兩種盾牌。
一是婦孺老弱用的大木盾,盾牌頗大,可以有效防護身。
這盾牌除了內中握把外,還配有繩子挎帶,挎繩可調長短,行軍時將盾牌背在身上,并將活繩抽緊,可使盾牌在身后不會搖晃。
遇敵將活繩松開,就可移舉起盾牌護身。
一種是圓盾,給青壯使用,同樣有挎帶活繩,可背可持。
考慮到作戰需要,圓盾除了內中握把,還設有兩處環套,使用時將圓盾套在左手臂上,可減少舉握盾牌的力道難度。
這種可以背,又可以調節背繩長短的盾牌引起眾難民的好奇。
此時盾牌多用手持,就是騎兵用的盾牌,也多是掛在馬鞍上,這種盾牌防箭同時,還不妨礙雙手使用弓箭、長矛、棍棒,非常便利,讓很多青壯愛不釋手。
其實這些盾牌都非常粗糙簡陋,大多是一塊木板,背的挎帶也是廢棄麻繩布料制成,不過楊河并不要求這些盾牌有多好,只需擋住普通弓箭的拋射直射便可,一般木板材料就可滿足需求。
所以在這三天內,眾人做的盾牌基本人手一面,連每個婦女都有。
有了盾牌,眾人也安心了許多,下次再遇到馬賊拋射箭矢,就不會這么被動了。
三天時間眾人還清洗制作了許多繃帶,韓大俠帶人找了很多草藥,下次再有人受傷,就從容多了。
……
老白牛第三個副本“廢莊馬賊”結束,今天兩章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