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鐵匠與李鐵匠雖然看了興奮,但老來持重,謹慎的不發言,李天南則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他看得心癢癢的,用他那帶濃厚粵語口音的廣官說道“相公這畫,似乎是類掣雷銃一樣的后裝銃,難道以后莊中要打制的,都是這類后裝火銃?”
楊河心想這李天南果然懂得多,掣雷銃一樣接觸過。
他微笑道“是的,五十步作戰,打得遠狠,不如打得快猛。”
楊河決定莊中大規模的打制新安銃,這種后膛的火繩槍。
依他估計,精制火藥后,新安銃約在七十多步可以破甲,但要提高命中率,仍然要放到五十步距離開打,離得越近,準頭越高。
所以,有這后膛火繩槍就夠了,畢竟如果打不中,就是射程有一千米也沒有意義。
這也是楊河是穿越者的緣故,敏銳的判斷出,什么樣的火器,才是最優良與適用的,就是后膛火繩槍與后膛燧發槍!
而放眼東西方,此時卻有一個謬區,就是火銃拼命追求射程遠,火力大。
確實武器精良的話,火繩槍、鳥銃、燧發槍,二、三百米距離都可以打死人,這指的是沒有披甲的人。
然因為滑膛槍的緣故,精度極差,命中率很低,卻只能放近打,走到幾十米距離作戰。
東方是約五十步,七十五米,西方普遍是五十碼,不到五十米,英國人更走火入魔,十八米。
這使得滑膛槍射程再遠,火力再大,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三百米可以打死人,仍然要走到五十米距離作戰。
而這時的后膛槍射程、威力當然不如前膛槍,但五十米距離,就是這時代的掣雷銃后膛槍,用很差勁的麻秸灰火藥,一樣可以打穿一切盔甲,不論是板甲還是清軍的三重甲,而且射速不知高了多少倍。
這時代的后膛槍技術也不比前膛槍復雜,其實鳥銃后面那個絲轉,技術含量更高一些。
所以有什么理由不用后膛槍?
后膛槍就算漏氣,反正都是幾十米距離作戰,漏些氣有什么關系?
后膛槍就算弱些,然跑到五十米距離,前膛后膛威力上又有什么區別?
特別幾十米距離后膛槍優勢太明顯了,相同的時間內,前膛槍可能只能打三陣排槍,后膛槍則可以打十五陣。
每五步、十步打一陣排槍,東西方沒有一只軍隊可以承受。
那將會是一場屠殺,將一大半的敵人打死在幾十米的距離內,一口氣將他們打崩潰。
楊河其實也知道東西方這謬區心理的原因,有士兵素質,更有想把敵人攔得越遠越好的心理。
只是想法很好,打不中目標也是白撘,還是必須幾十米之內見真章。
李天南摸著頭,佛山那邊,各匠大造鳥銃,客人要求也是打得遠與準,連紅毛鬼也不例外。
只是遠好說,準頭就難說,各匠試射,當然可以打得又遠又準。
只是他們是吃這碗飯的,常年累月的下苦工,客人自己打射,就不一定了。
然在他年輕的心中,火器不是打得越遠越好?
他久在佛山,也聽說邊塞胡虜的馬隊尤如疾風暴雨,遠遠的看了都害怕,官兵們都是一兩里就拼命開打,真放到近距離開戰,士兵們能忍得住嗎?
不過想想邳州這邊位于淮安府,離韃子遠著呢,楊相公說怎么辦,就怎么辦吧。
他們仔細討論,敲定規格大小。
“三錢鉛彈的孔徑足矣,眼下百步可洞甲的鳥銃皆用三錢彈。”
“銅栓可與膛徑如一,要套入膛中,合縫緊密,再仔細磨去五絲。”
“陰陽機這邊……”
張出遜、郁鐵匠、李鐵匠、李天南等人也會參與銃管打制,但在楊河打算中,他們更多會負責銅栓、陰陽機等要害部件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