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爺麾下用慣各種兵器,馬上長兵短兵都會,那就不變。
不過哨探隊各人,雖馬下各有所長,但馬上都是菜鳥,大部分還處于馬場騎術的第一階段。
以后他們學到騎馬劈斬第三階段,就用最普及的馬刀,開始用不開刃的馬刀,等他們成了嫻熟老兵后,再用開了刃的馬刀,免得用得不好,傷到自己與胯下的馬匹。
新的騎兵訓練出來后,一樣用馬刀,這是最簡單,最基礎,也是最普及的馬上兵器。
又因為目前主要對手,匪徒與流寇,披甲的敵人不多,就暫時不用厚背馬刀。
不過武庫中可以準備一些,介時要用,就有兵器用。
但哨探出行,馬背上還是需要遠程兵器,不會騎射的人,也必須有防護殺敵的武器,單手作戰(zhàn),那就短弩、手銃最佳了,一手持韁,一手持器,那準確度其實不會差過騎射射出的箭矢。
高難度的飛斧標槍,旋刀短劍,暫時就免了。
當然哨探出行,某些勾索藥包,帳篷干糧等必要裝備不可少。
楊河還決定給騎兵哨探隊裝備旁牌,這是騎兵用的一種圓盾,木質(zhì),外面包裹皮革,面積不是很大,有套環(huán),可以套在左手胳膊上,作戰(zhàn)時用于抵御箭矢與飛石。
這種騎兵旁牌唐宋騎兵裝備較多,明朝略少,但很多軍伍也有用,因為旁牌套在胳膊上,不妨礙左手抓著韁繩,右手又空出作戰(zhàn),還有不錯的御箭能力,還是很受騎士歡迎的。
還有盔甲。
楊河決定給哨探隊、騎兵隊裝備鑲鐵棉甲,長身罩甲類型,一樣配八瓣帽兒盔,夾襖內(nèi)鑲嵌甲片,釘以銅泡,胸背等要害部位甲片厚實些,估計重二十斤左右。
平時騎兵隊棉甲為紅,還有臂手也是紅色,斗篷也是紅色,以后馬鬃也會染成紅色。
不過若他們出哨,裝備會略略一變,不套臂手,減輕負擔,不戴鐵盔,戴氈帽,棉甲與氈帽顏色也是灰色,配上黑色的斗篷,可以更好的掩藏身形。
這一套等于是哨探隊的裝備,兼職哨探的騎兵隊先拿來用,待哨探隊成熟了,就各用各的,各有各的庫存。
……
時間很快進入二月。
這日,火器坊。
丁丁當當?shù)那脫袈暡粩啵L箱拉著,爐中焦炭燒得通紅,熱量驚人,很快內(nèi)中精鐵料燒得通紅,郁老鐵匠夾出來,就在鑄鐵凹模敲打,因為是手銃的銃管,短而小,一個人就可以。
再看他兒子郁有鐵,一樣在旁邊鑄鐵凹模敲擊另一根銃管,鐵錘擊著,火花四濺。
父子二人專心干著活,都非常賣力。
現(xiàn)莊中一切越讓他們滿意,連家中小乖乖郁剪刀,都獲得中級技工的待遇,調(diào)到兵器坊去淬火,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他們用鋼芯做冷骨,不時在合縫處撒上白銅粉,很快銃管卷成。
但他們?nèi)匀磺弥煌L銃銃管八棱型,這手銃的銃管,卻要敲打得圓滾滾。
不過也沒耗費多長時間,測量標準后,很快這銃管的粗胚工序完成。
然后這些銃管粗胚送到張出遜與李天南處,打磨鉆膛配裝。
仍用鉆床,不過搖柄的人,已經(jīng)換成李天南弟弟李天西,妹妹李竹娘。
內(nèi)中李竹娘協(xié)助李天南,李天西協(xié)助張出遜。
“阿妹,注意了。”
李天南取根手銃管固定在鐵木臺中間,讓銃管的孔洞正對著鉆桿,然后抺了些菜油在鉆頭上,李竹娘頗為俏麗,她早已及笄,發(fā)上貫著青玉的笄簪,胸前掛著青布圍裙,系著,顯得干凈利落。
她與哥哥配合密切,見狀搖動起轉柄,那鉆桿就緩緩轉動起來,很快成為勻速,略有些聲響,這是此時機械的毛病,涂了芝麻油作潤滑油也避免不了。
那鉆桿鉆頭也換了,適合手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