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性能電池,配套于什么產品、每塊的容量大小都有限定,確保只能用于民用電子產品,而不會被改裝使用到軍用產品上。
還比如對外銷售的鈦合金成品,就嚴格規定了只能以鈦合金板的形態銷售,每塊成品面積不得大于2平米,以確保不會被用于軍事用途(軍用裝備的趨勢是采用整塊無縫材料)。關于這一點,還是陳文浩以實際操作證明,這種鈦合金一旦重新回爐鑄造的話,性能就會下降到普通鈦合金材料的水準,才獲得了銷售允許。否則按照軍方一開始的要求,是絕對禁止對外銷售鈦合金材料的。
在陳文浩和代表團人員在這份協議簽上大名的第二天,在幾家中央級官方報紙的不顯眼位置,統一刊登了無限未來公司獲得航空航天領域商業運營資質的新聞通稿。
短短二百多字,就事論事的報道,除了提到無限未來公司的名稱以外,沒有提到陳文浩,更沒有提到協議,更像是一塊專門用來填充版面空白的豆腐塊文章。
在社會公眾的視野里,一切都波瀾不驚,除了網上偶有幾個帖子提到,那個發明小卡軟件的公司要進軍航空航天業了,哇!好高大上的趕腳!只是再無后續消息,很快便被人遺忘了。
在航空、航天業體系內部,倒是許多人對此事比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作為交換的兩項技術,在這兩個領域可發揮的作用頗大,不少技術難題都將因此迎刃而解。關注度自然比較高。
二是當時參與商談的代表較多,兩位首長的最終定奪又很具談資,在行業內部早就一傳十、十傳百,成了眾所周知的秘密。
只不過,眾多專家對無限未來公司此項舉動都不大看好。
厚道點的人惋惜地說,兩項一流科技只換了奉旨燒錢的名分,互聯網出身的果然大手筆。
刻薄點的則毫不掩飾毒舌搞軟件賺到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為火箭就是鐵皮包火藥嗎?航天飛機就是飛機再多加個發動機?
陳文浩當初說的兩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兩個體系內的共同笑話,一不要國家資金,二不要國家訂單。而且還號稱要投入一百多億元,在業內人的眼中,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說的搞笑話。
也難怪業內沒人看好,實際上,民營資本注冊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014年就有人注冊了國內首家民營航天公司。隨后幾年,民營火箭、民營衛星、民營載荷公司等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只不過,這些民營公司大多規模很小,踏進行業后,除去做配套服務的以外,其他公司所經營的業務也多是航空航天領域中,技術層次較為低級的部分,屬于國家正規軍不愿意投入過多精力的部分。
比如說其中最多的民營火箭公司和民營載荷公司,所研發制造的火箭并非是電視轉播中的那種龐然大物,基本都是迷你版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體型嬌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米,有時候甚至不到2米高,箭體直徑不超過03米,有效載荷不會超過一百公斤。不懂的人甚至會將它誤認為火箭模型。
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里的高空,進行幾分鐘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直上直下”,不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軌、釋放衛星等復雜動作。從技術角度看,是非常低級的部分。
這種探空火箭結構簡單,有初級的機械加工設備,就能夠嘗試自行制造發動機,并組裝箭體?;鸺l動機的結構甚至比汽車發動機還要簡單,而箭體材料在公開市場上就能買到。
由于探空火箭價格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國家正規軍對這些業務的興趣不大,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愿,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后,所以成了民營航天公司的機會。
但是這種業務利潤不高,目前國內發射一次探空火箭的費用在2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