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經黑了。陳文浩看了下時間,已是晚上七點多。為了安起見,陳文浩讓勘察器又變形成了手表,貼身跟隨自己行動。
下午一點多的時候,在江海接到電話,即使緊趕慢趕,飛船小隊從義東園區出發時已是四點剛過。一路上,飛船放棄了經濟航速,而是飚到了最快速度,360公里的時速比標稱數還略高一線。
五點四十的時候,飛船降落在軍方的坐標點,開始第一次充電。現場早已拉好了大功率的供電線路,陳文浩拍板,使用了緊急充電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飛船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充滿,但是長期使用會降低電池效率,所以在對外的產品中屬于隱藏功能,必須通過密鑰啟用。
八點一刻,五艘飛船順利抵達第二個充電休整點,雖然這是飛船的第一次夜間載人飛行,也是第一次飛船的編組飛行,但在人工智能模塊的控制下,到目前為止的飛行都很順利。
在這里,還遇上了江省軍區派出的兩艘飛船,雖然比他們起飛時間晚了一些,但因為急速充電節省的時間,倒是在這里追上了。
考慮到雙方飛船充電進度差不多,陳文浩和帶隊的軍官簡單溝通后,再由對方請示了軍區領導后,飛船小隊再次擴容,規模增加到了七艘。
飛船上的通訊裝置一直在忙碌,和最前線的救援部隊也建立了聯系,救援現場的情況不間斷地通報過來
現場救援情況并不樂觀,雖然和后方的公路已經基本疏浚,可以勉強通行機動車輛。但是進入景區的盤山公路受損過于嚴重,有大型機械的加入也依然進度緩慢,不斷增強的大風也阻礙了救援的速度,短期內打通地面道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空中也不好走,多架直升機數次起飛,卻連繩降都找不到機會,只是勉強將一些救援物資就近扔到了緩坡附近,甚至無法確認有沒有被風吹走。
現場傳來的消息越發嚴峻,透過語音都能感受到背后的焦慮和擔心,數百名普通游客滯留在震區,接下來還將迎來暴雨夾雷電和大風的整晚肆虐,有多少人能在沒有遮擋的情況下堅持整整一個晚上?還有眾人說不出口的忐忑和期待飛船行不行?如果不行怎么辦?
最后所有的情緒都匯成了一道命令“最快速度趕到!”
此時,飛船距救援現場還有最后的200公里。
……
……
救援前線的指揮中心內,氣氛凝重,正在和景區緩坡處的戰士通訊,情況有點糟,風向開始轉變,原本背風的緩坡,逐漸感受到狂風的威力。
從緩坡那邊傳來的聲音夾雜著呼嘯的風聲“現場人員中有孕婦和嬰兒,還有不少砸傷摔傷的人員,前面空投的物資中只找到一頂軍用帳篷,暫時把這些人安置在里面,但是不夠用!需要盡快救援!”
來自緩坡的通訊掛斷了。為了節省單兵電臺的電能,每隔20分鐘才會通報一次最新情況,平時處于省電的待機狀態。
“首長,讓我再去一次吧,就算不能落地,至少也可以多送點帳篷。”直升機大隊的吳隊長主動請纓。
“現在的關鍵不是帳篷,關鍵是怎么把那么多人帶出來。風這么大又是夜里,你就算投下去,他們怎么找?”中年將官略微考慮,便拒絕了吳隊長的請求。
他看了眼窗外,已經起了兩個照明用的大燈,將平地區照亮,幾名穿工作服的工人在軍人的配合下,正在起更多的照明燈。
“供飛船充電的專用線路好了沒?”
“報告,國電的工程車正在拉線,說是保證半個小時內完成。”
“聯系下飛船那邊,問問情況,讓他們盡最快速度趕來。”
“是!”
……
焦急的等待中,風越來越大,盤山公路的清障行動也被迫停止了。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力有時候顯得特別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