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吵吵鬧鬧,人們熙熙攘攘,無限未來公司內部卻到處洋溢著熱情的活力。自從員工福利項目正式公布,作為公司的一份子,無論是主觀感受還是客觀境遇,都有明顯的不同。
從每名員工的自我感受來說,最大的觸動就是得到了尊重。特別是隨著社會輿論的持續傳播,員工的親朋好友或多或少地投來了羨慕的眼神,更是加重了這份情緒。
尊重這種東西是一種很主觀的情緒,尤其在職場上,并不是僅僅在于收入的多少。尊重員工的公司,待遇一般在同業內不會差,但是待遇高的崗位,卻不一定代表得到了尊重。
職場上的尊重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一是收入不低于行業標準,而且能讓員工過上有一定質量的生活;二是成就感,所做的工作能被同事或是社會認可,是有價值的工作;三是安全感,能允許員工在一定程度內的試錯,能在年歲漸大后不被粗暴地淘汰,能不在加班閑暇突然擔心未來。
前面兩點,不少熱門行業和公司能夠做到,但是第三點,能做到的真的很少。這種安全感,并不是以前國企那種就算我偷懶劃水,你也無權開除還不能扣工資的特權。而是,你認真地完成了自己要做的工作,就無需為生活瑣事而煩惱。
做不到的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家企業能夠保證自己一直盈利,而且是能支撐高福利的那種高利潤。即使有,也得公司股東舍得和普通員工分享。
好在,只要陳文浩樂意,背后開掛的無限未來公司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陳文浩看來,能順利進入公司的基本都是技術精英,很多人入職后就投入到消化和吸收黑科技的項目中,如今正是要出成績的時候,保持團隊的穩定性,遠比花掉一些錢更重要。
更何況,他經常說,科技要讓生活更美好。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把這話當成他隨手立的大旗,看著很美卻遙不可及。他不介意樹一批榜樣讓外界看看。
當然,那些領著公司的薪酬,轉過身就開始罵娘的人,一個都不能留。
當無限未來公司上上下下都很開心的時候,太空業務事業部的負責人嚴國平可能是極少的例外。
當外界都在質疑無限未來公司的高福利會拖垮企業的時候,其他事業部的同事可以用傲人的銷售數據懟回去,但是輪到他負責的這個事業部,卻總少了點底氣。
人家的事業部以億為單位,數十億上百億的為公司創造利潤,他的事業部同樣以億為單位,卻是百億級別的花錢。而能夠掙錢的渠道卻很少
太空飛船的個人乘客雖然報名踴躍,但每人5萬元的乘坐費用真的是聊勝于無,更多意義上是對用戶群體的初步篩選,以及對用戶市場的培育;
幫科研院校搭載測試儀器進入太空的業務倒是能貼回點本錢,每百公斤150萬元的收費標準雖然只有市場價的一半,但相對于低廉的飛行成本,還是有不少賺頭。可是隨著三艘載人太空飛船全部到位,飛行頻率已經提升到每周一次,搭載儀器的業務量卻始終上不去。很多科研單位寧愿高價交給國企去做,也不愿意冒險改變。每次飛行,這一塊的業務載重大約只能填滿貨艙區負荷(500公斤)的一半左右。
想到這,嚴國平不禁長嘆了一口氣,他本身是航天專業科班出身,中年后雖然轉型管理,但也是帶項目攻關組為主,技術能力一直未丟。可是對于如何通過航天技術盈利卻是沒有經驗,也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借鑒,人類發展航天技術以來,都是依靠強有力的國家投入,商業化道路剛起步,還沒找到成熟的營利模式。
更讓嚴國平發愁的是,太空飛船的每次飛行成本超出了項目預期,原本估算的是每飛一次成本在200萬元以內,但是雙引擎的維護復雜性,為保證乘客舒適度而提升的保溫、減震指標,都提升了不少成本,尤其是高頻率飛行后,單次飛行成本已經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