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帝君名號“夏鼎”
整個夏朝共分一百零八疆,國內擁有子民億兆,乃是當世第一強國,除了夏朝之外,周邊還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遼闊草原聯盟、百萬山脈部落、無限海洋島國。
夏朝的人文習慣和生活方式跟凌俠沒什么分別,字雖然是繁體字,但好在凌俠都認識。說話的口音類似于普通話,不像電視里演的那樣文縐縐的,衣著打扮頗具明朝風格,飲食出現也沒有太大差距。
眼下凌俠所處的地方叫“琳瑯疆,”說的具體一點,是琳瑯疆、忠淼省、河道府、崇鞍縣境內。
夏朝地域劃分用的是十進制,既十縣一府、十府一省、十省一疆。
其朝廷的官職等級則類似于明清風格,地方官衙的長官分為縣令、知府、巡撫、疆域總督。帝都禁城內設有六部、三法司、二十四衙門。
除了這些,夏朝的科舉制度也很完善,朝廷每過三年便舉行一次科舉,凡十六周歲至二十六周歲者,不論男女皆可參加科舉考試。
跟后世不同的是考試條件,夏朝修文重武,舉國上下文武同修,以文修心,以武修身。心境高者為臣,臣者管理國家運轉。武境高者為將,將士鎮守邊境國界。
科舉考試設有文考和武考兩項,從低到高共分四級,分別是縣試、府試、省試、殿試。縣試由府臺衙門的官員監考,考試通過后為秀才。府試由巡撫衙門的官員監考,考中之后成舉人。
省試由疆域總督衙門的官員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三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那就是殿試。殿試由帝君親自主考。
按照慣例,夏朝一百零八疆各選出文、武學子一名,這二人代表所在疆域去帝都參加殿試,屆時總共有三百一十六名學子進行殿試,由皇上擔任考官。
一旦通過殿試,從此魚躍龍門,平步青云。每次殿試會選出文、武狀元各一名,此二人會由皇上親筆冊封狀元,余者則根據自己的名次由吏部和兵部安置職務。
為光耀門楣,一展抱負,每逢科舉之時,天下學子便各施所學,文者執筆,武者拔劍,眾人拼盡所能的施展胸中才華,只為從萬千學子之中出人頭地。
雖然凌俠打聽清楚了所在朝代的一些資料,但他此時卻有些苦惱,因為他熟知各朝各代的正史文獻和野史軼事,但唯獨不知道夏朝的資料。
因為在后世已知的資料里面,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商周時代,也就是民間傳說的封神時期,雖然一些古籍里記載了零星的夏朝資料,但那些只是傳說,真正的夏朝歷史文化沒有流傳下來。
科學家們任務在古代商周之前還存在過一個文明,那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而夏朝就存在于那個時代,只不過因為某種原因,夏朝和商周之間曾經出現過一個歷史斷代。
如此一來,造成了商周之前歷史的缺失,即使一些絕版僅存的古籍歷史文獻,也只是記載了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叫夏桀,因性格暴戾導致亡國,后被商湯所滅,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通過凌俠的多方打聽和信息匯總,他確認了一件事,眼下這個夏朝應該是其它平行世界里的夏朝,雖然看上去跟地球上的夏朝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但兩者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今年恰巧又逢朝廷科舉大考,傍晚時分,凌俠沿著山路朝縣城方向走去,據說過幾天縣衙舉辦學子選拔考試,縣里的青年才俊們將去那里爭取“秀才”功名,凌俠閑著沒事,要去湊湊熱鬧。
這幾天,凌俠算是體會到了古代的混亂,從他出谷到現在,也就四五天的功法,這幾天,他分別遇到了一伙土匪、一伙馬匪、一伙劫匪、一伙水匪,平均每天遭遇一茬。
幸虧每次凌俠見機的快,趁著那些匪徒沒反映過來,他撒丫子就跑了,凌俠深知猛虎架不住群狼的真理,真要是被那些匪徒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