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起床,感受到陽光從窗外照向自己的眼簾后,沃特才睜開迷蒙的睡眼,將自己懷里的溫潤軀體推開。
找了昨夜隨意扔在地方的睡衣披在身上,親了下薄被下的女人后,洗漱沖了個熱水澡后,便穿衣開車出門。買了兩人份的披薩早餐后,同時又四處購買報紙,把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報紙和娛樂類報刊部買了一份,昨夜的電影口碑如何,從這里便可以一探究竟。
回家時候,貝辛格也已經起來,正在洗漱,沃特抱著一堆報紙和早點,走進餐廳,一邊邊享受著早飯,一邊邊翻看起了與《美國風情畫》相關的消息。
首先就是美發行的一些大報上面的影評專欄,隨意翻了幾張報紙,沃特一眼就看到《洛杉磯時報》上,在中間頭版的一段長篇影評。
很難想象新人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清新可人的美國六十年代的懷舊電影,實在令人嘆服。故事以一九六二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如同電影宣傳的一眼,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國五十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恰如其分,卻又有著無限深度。
翻開這報紙之后,再次翻了幾份其他報紙,見到了《紐約時報》的影評,同樣也是出現在首頁專欄的一段長篇影評。
《美國風情畫》可以說是美國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新人導演喬治·盧卡斯在該片中擯棄了藝術加工,更多追求某種真實的紀錄片效果,電影中所展現的四個美國高中畢業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帶著時代的真實。而電影中,搖滾、公路、青春等諸多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了該片中,無處不在洋溢著六十年代的時代痕跡,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新人導演自編自導的電影,是如此的有深度,配上電影反越戰的主題,簡直是最近在美軍“橙劑事件”,不可多得的反越戰電影。
一眼望去,大報的首頁專欄,幾乎都留有《美國風情畫》的影子,看著滿滿的都是贊賞的影評,沃特都感覺是同一個人寫的。當然有這些贊美也不奇怪,事前沃特私下溝通,就給這些大報記者和公司都給了一筆不菲的宣傳費用,再加上電影質量也非常不錯,也難怪他們會如此統一的贊賞《美國風情畫》了。
接著,沃特又翻過其它報紙,多數是小報,需要自己慢慢尋找娛樂板塊。很快,看了一圈后,他發現多數報紙,都是好評居多,只是沒有自己送過錢的大報那樣,吹噓的十分赤果果,當然這其中也有嚴苛的差評,
那些批評的聲音多數都是銷量不多,卻總會出現新奇新聞的報紙,也不知他們的影評是為了沖擊報紙銷量,還是真的對電影不看好,才寫的差評。
當然,這些差評,基本都集中在了影片關于反越戰的劇情太少,前期炒作主題與電影嚴重不符,騙觀眾入影院觀看的上面。甚至有媒體叫囂,雖然他們昨晚在影院看到觀影人數爆滿,但是電影欺騙觀眾的營銷方式,肯定會在之后流失很多觀眾。
看了這些評論,沃特并沒有太多表情,對此他也是早有預料。坦白地講,沃特也認為影片的劇情也只是勉強能牽扯到反越戰而已。
畢竟,除了一個男主在越戰失蹤,其它多數都是描繪戰前美國人經濟沒有下滑的美好生活的。你可以說這是通過戰前美好生活來對比反映越戰的不好,同樣,你也可以說無非就是一個男主參加越戰,才牽扯到越戰,事實這就是小鎮的年輕人在越戰前的戀愛故事,根本不算反越戰的電影。
反正,語言和看法,都是很奇妙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敘述的,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不過,這些和沃特無關,他只知道,輿論里是好評勝過差評,這就好很多。因為這對日后影片的持續觀影熱度,有著至關重要的熱度,畢竟沒有這些輿論宣傳,就無法拉動更多人關注《美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