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能及之事,實乃平常不過了?!?
心中卻想著,曹操為何會如此,不必深思就已經(jīng)猜到了原因,自己的底細,曹操現(xiàn)在應該是知道了吧。
曹操點點頭,說道“哈哈哈,真乃忠義之士也?!苯又謫柕馈澳銓τ诔霰渲菀皇?,可有什么看法?”
楚風抱拳回答道“戲大人還有夏侯將軍等人的謀劃乃是上上策,風覺得這件事情一定能夠成功,主公也會因此一飛沖天,成就一番大業(yè)!”
對于楚風的回答,曹操倒是覺得理應如此,戲志才可是大才,對于大局看的比較清楚,再加上那些個武將還有其他謀士的謀劃,這件事情定然是萬無一失了。
而楚風雖然也有才智,并且還施展連環(huán)計殺死了董卓,還有安歇奇思妙想。
不過格局可能小了一些,從楚風的行事來看,并沒有什么章法,從甄家到陳留,從陳留到孔伷,再從孔伷到長安成為蔡邕的弟子,再到獻計于王允,殺死了董卓,之后又是投奔于自己。
從楚風出現(xiàn)在甄家之后,好像就在隨性而為一樣,謀劃不是很大,也不是久遠。
這就是曹操看完了關于楚風的密報之后分析出來的,也是給于楚風的評價。
小聰明是有,才智也很高,就是大局觀議事還不夠強大,可能是因為年齡,也因為一直跟著隱士生活在生山老林,缺少了經(jīng)驗。
不過,也正是因為楚風年齡小,沒有人情世故的歷練,所以起性子可能還有一些跳脫,也有一些單純。
這樣的人將來的成就必然是有的,如果能夠稍加調,教,必然也是不輸于戲志才或者是荀彧這樣的人才。
這也是曹操為何留下楚風了,因為他想要慢慢地靠近楚風,拉近感情,然后把楚風塑造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人。
可惜,曹操不知道的是楚風并不是人情世故什么都不懂的人,也不是缺少了大局觀、看不清楚大勢的人,更不是他想要調,教就能夠調,教的人。
也正是因為楚風人情世故懂得太多,知道這天下大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所以才會如此行事。
這因緣際會掉到了甄家,并且不明不白答應了張氏,成為了甄家未來夫君,可不是楚風能夠選擇的。
而又因為擔心曹操疑心病太重,不能容忍一個神童,才會尋找機會拜一個大儒為師,讓自己有一個說得過去的身份,也為了蔡琰這樣的才女。
可是又因為董卓報復袁紹的一個玩笑一樣的封侯,讓楚風不得不殺了董卓,這樣的人很可恨。
不早一點兒殺了他,楚風就覺得長安不會太安全,也只有長安亂起來,他才能夠逃出長安,這就是自保,和賈詡自保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曹操想要調,教一個內(nèi)心之中已經(jīng)二十六歲的人,怕是非常困難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