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利用,將廢水都運送到農田里,廢物利用呢!
朱棣受百官的壓力,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又不是神仙,他可不想應天府被挖的千瘡百孔,最后發現,完蛋了,建不起來。那個時候,他可要丟大人了。
不過,他又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整個應天府不能統一規劃,但是可以一個街坊,一個街坊的改造??!
下馬橋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樣板工程,像這樣規模的復制,還是能實現的。而長安坊,太平坊這樣的官員聚集區,住的本來就沒有平民那么密集,想要挖一條大型的污水排放下水道,還是能夠實現的。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朱瞻基又在逼建筑水利研究院的人,讓他們進行小規模的工程復制規劃。
只是朱瞻基沒有想到,工部尚書吳中對此很有興趣,主動接過了此事。
他是當今著名的建筑專家,有他來幫忙主持,朱瞻基才輕松了許多。
今日是鍛壓場的曲軸壓鑄正式試驗的時間,所以雖然是解縉的生日,但是朱瞻基還是忍不住要先到鍛壓場這邊來看看。
曲軸的澆鑄比朱瞻基想的要難的多了,光是一個同心軸的問題,就廢了好幾根曲軸。
好不容易做出了一根合乎標準的曲軸,但是軸瓦的連接部分,又難住了眾人。還是朱瞻基有一些后世的經驗,提出了用銅套來銜接,時間長了,銅套磨損,可以再換一個。
解決了曲軸部分,然后就是將四個鍛錘接上連桿,與曲軸相連。鍛錘用一個凹槽固定,讓它只能直上直下,動力依靠曲軸的轉動。
這樣一來,一臺鍛壓機,就能同時帶動四個鍛錘,兩個下的時候,兩個上。
讓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曲軸同時接了四個鍛錘,循環上下,鍛錘的下壓力帶動了上升力,需要的動力比帶動一個鍛錘還要小了許多。
而銀作局的工匠們試驗了之后,冷鍛出來的銀幣卻總是還有些不符合要求,這就主要是模具的偏移問題導致的受力不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匠們又給模具的外面加了一個固定臺,固定臺有三根鐵柱,高度將近一米五,連接著下面的承力座臺。
上面的鍛錘卻增加了三個孔,剛好穿過鐵柱,這樣才解決了偏移問題。
這樣一番改造下來,就又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而澆鑄作坊那邊,昨日開始澆鑄比銀幣略厚的薄銀板,待今日冷卻以后,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試制。
銀幣用熱鍛當然要比冷鍛更容易,可是熱鍛容易變形,而銀幣的要求就是,必須堅固。
而且冷鍛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勞動條件好,生產效率高。唯一的缺點是,韌性比較低,不能進行二次加工。
朱瞻基之所以堅持冷鍛,就是因為這些優點,利用冷鍛,生產出來的銀幣,精度更高,不容易仿冒。
那些黑心的商人想要防制也不容易,有利于幣值的穩定。
在朱瞻基抵達之后,被抬起的水車又被放入了水中。水車帶動連桿,又通過齒輪的力量配比,很快就帶動了曲軸轉動了起來。
然后,鍛壓車間里面就傳來了哐當,哐當的一聲聲巨響。
幾個工匠抬起了一塊銀板,沿著只比銀板寬一點的凹槽塞了進去,就能清楚地看到,銀板上面就被敲出了四個錢眼。
一個守候在旁邊的工匠立即將這一塊錢范移開,換上了另一塊錢范,卡進了凹槽內,然后鍛錘就再一次落下。
朱瞻基看的有些膽戰心驚,因為只要動作慢一點,他的手臂就有可能被砸癟。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這樣不行,太危險了,這道工序必須改進。”
守候在一邊的另一個工匠飛快地把錢范里面的四枚銀幣扣了出來,把錢范又遞給了這個工匠,然后就這樣循環地更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