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默契的火器營柳升坐鎮(zhèn)中間,組建一支大規(guī)模的幼軍實在沒有必要。
后來他才知道,這是薛祿的進言。薛祿想的是,既然已經(jīng)投靠了他朱瞻基,當然想要撈一個幼軍都督的名號,能跟朱瞻基更近一點。
知道了是薛祿的進言,朱瞻基也安慰了他一番,暗示會將已經(jīng)膨脹起來的神機營拆分,到時候會給薛祿一軍都督的職位。
神機營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名不副實了,原本的人數(shù)限額早就超出了。而且神機營的攻擊力誰都明白,只等所有人適應了新式火槍,就會重新成軍。
所以對這個安排,薛祿一點意見也沒有。
他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有這么一支幼軍,統(tǒng)帥也就是這位已經(jīng)投靠他的薛祿。
十三日一早,南港島上,數(shù)萬將士集結完畢,依次登上了河船,開始向著淀川河上游駛去。
這一次,幼軍卻被朱瞻基命令以步行充當大軍先鋒。
這個時候的大阪,除了港口區(qū),幾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在港口這里,卻比往日要繁華許多。
無數(shù)投誠的東瀛大名,他們如今獲得了與大明貿易的權力。一船船的木材,桐油,生漆,生鐵,銅錫,硫磺,還有金銀被運到了港口,換成了大明的布料,工具,絲綢,茶葉還有糧食。
而這些物資除了小部分運回大明,大部分建城的物資卻被運到了更北方的蝦夷地,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
如今的北海道并不屬于東瀛,那里居住著的是阿伊努族人。因為與屬于大明的庫頁島上的阿伊努人有來往,他們人數(shù)又少,并不拒絕大明在蝦夷地建城。
而且朱瞻基還不是建一座城,而是要建兩座。
一座位于后世的函館,這里是準備作為軍事基地建設的,防止倭人登島。
另一座在后世的札幌,這里的平原地帶雖然因為天氣寒冷不可能出產(chǎn)太多,但是加上北海道的漁場,也能讓島上的人做到自給自足。
在朱瞻基的計劃里,這里將會是未來遏制東瀛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也是進軍美洲大陸的最佳跳板。
從北海道到堪察加,經(jīng)過阿留申群島鏈,每個幾十里,幾百里就有一座小島,一直連接到后世的阿拉斯加。
不要說海船,天氣好的時候,一艘河船就能沿著這個島鏈一直開到美洲去。當然,那里現(xiàn)在沒有這個名字了,而是被朱棣改名叫東洲。
在北海道當然有豐富的木材,但是卻需要人去砍伐,曬干,制作,耽擱時間。
既然倭人現(xiàn)在有眾多的木材和建筑材料,朱瞻基當然愿意省了這些功夫。
除了進行貿易,目前,金純?yōu)槭椎恼袚釄F也在向那些大名商討租賃民壯的事宜。只等戰(zhàn)事穩(wěn)定下來,建城的任務就會開展起來。
金純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很苦惱,身為一個傳統(tǒng)的文人,并且是一個一心走圣賢路的文人,卻覺得自己距離圣賢之路越來越遠了。
金純出身醫(yī)學世家,自金純始,方由其父金文炳令其入學攻讀儒書。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明洪武二十五年,經(jīng)鄉(xiāng)學、州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貢(選拔)進太學,在明朝的最高學府里學習儒學經(jīng)典。
讀完太學后,他以出眾的才華被吏部尚書杜澤看中。經(jīng)杜澤推薦,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從此,金純步入仕途。洪武三十一年,升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此人忠心耿耿,勤于國事,為民除害,使民安樂。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眾的才華、氣魄,清正廉潔的吏風及功勛卓著的政績,讓他不僅風評甚好,還贏得了朱棣的高度信任。
盡管如此,金純毫不居功自傲,也不愿享受特權。朱棣曾多次要封贈金純子孫官爵,而金純對皇上的蔭恩之意,一直堅持不受,他不愿子孫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享受高官厚祿和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