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漢朝朝會
漢朝出訪隊伍發生了如此大的傷亡,百十來人了隊伍就幾人生還,大漢王朝的國會上一片震驚,怎么會這樣哪,樓蘭國怎么會劫殺大漢王朝的使臣哪,難道不怕我大漢王朝出兵滅之嗎?
漢昭帝在朝堂上道,眾愛卿都聽到了吧,現在都說說吧,我大漢王朝該如何處理此事啊?
大臣們便開始了議論,有對此次事件是樓蘭國所做表示懷疑的,主要觀點是如果是樓蘭國所為,沙漠如此之大,為什么不在其它地域劫殺,而且想劫殺,勢必會做好充分的準備,還能有活口嗎?
還有一部分大臣也接著話題說,小小的樓蘭國,如果劫殺我大漢王朝的出訪隊伍,是明著與我大漢王朝為敵,難道不怕被滅了嗎?
還有一部分大臣的觀點是,現在樓蘭國已經換皇上了,新皇上可是在匈奴國當過質子的,一朝君子一朝臣,可能樓蘭國已經受匈奴國控制或影響了,已經結盟了,不得不考慮在內啊!
漢昭帝聽到了大臣們的不同看法,心里一時也產生了疑慮,樓蘭國的新皇上會不會真的受到了匈奴國的控制與要挾,才膽大到劫持我出訪人員,如果是這樣,那就不得不對樓蘭國進行必要的行動了。
大臣們有主戰的,有主派使臣出訪調查的,議論已經不在是劫殺原因了,現在是要結論的時候了,是戰還是不戰了,主戰的大臣是占多數的。
漢朝經過了多年來與匈奴國的交戰,是沒有占到便宜的,而且每次都以不勝而歸,國力已經受到影響了,但是在漢朝官員的內心里,都是對樓蘭國有偏激意見的,恨意的。
漢昭帝也是新升任的皇上,知道戰爭是勞民傷財的,是消耗國力的,于是道,依愛卿們是非打不可了,那怎么打樓蘭國能對我大朝王朝最有利哪?能減少士兵傷亡哪?能減少戰爭成本哪?
這次大漢王朝的朝會是長了點,問題不解決,不拿出最佳方案朝會是完不了的。
大臣們便你一言,我一語的又開始了辯論,不時有大臣說到了質子的事,樓蘭國先帝有兩個皇子,現在樓蘭國國君,是匈奴國當質子的皇子繼位了,當上了樓蘭國現在的皇上,出現了今天的事。
為什么我國也有一個樓蘭國的質子,不能讓其回國當皇上哪?
大臣們聽到了這個獨到的見解,心里便都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是啊,如果在大漢王朝當質子的皇子,能得到漢朝的支持回國當皇上,那不就會親大漢王朝了嗎?
不必在發兵了,不用漢朝兵士出生入死了,只要控制好皇子,樓蘭國不就自然臣服與漢朝了嗎?
漢昭帝這時道,那該如何能推倒和廢止現在的樓蘭皇帝哪,擁護在我國當質子的這個皇子哪?
大臣們于是再次議論起來了,意見各異,開始分析起了樓蘭國朝堂上的內部情況及派系爭端了,漢朝通過樓蘭國內的密探,還是知道樓蘭國大致情況的,于是方案真的就出來了,而且在不久就真的實現了!
樓蘭古國也同時在開朝會,在國土疆域內發生了如此大的事,不得不商討議論對策,隨著朝堂上議論的深入,可怕的推論出來了,就是樓蘭古國如果不馬上對事件做出有效的合理化的處理,如果漢王朝真的先動了,派大軍前來攻打之,就沒有回旋的余地了,就是樓蘭古國的滅頂之災啊,到那時就什么都晚了,晚了。
朝堂上的大臣們是討論出了結果,就是要馬上派使者前往漢王朝,對漢朝廷說明情況,承認漢使者隊伍發生大的意外是在其國疆域內,但意外事件非樓蘭古國所為,一定是有他國有意為之,挑拔兩國之間的友好及情誼,是蓄意而為之。
事是這個事,情是這個情,事情的結果是有了,到了使者的問題上,就沒有大臣出聲了,沒有自薦的了,都靜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