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紫宵峰上,紫宵宮大殿之中。
十余位法元仙師或坐或站,或躺或倚,聚集在這昆侖的至高殿堂之中,在他們身前,一塊塊宛如熒光屏般的青色光幕上,此刻正呈現出這一批十多名試煉弟子在銅馬堂陣中的一舉一動。
——只要能通過銅馬堂試煉,便是真傳弟子了,而所謂“真傳弟子”,便是指有真正的法元仙師愿意收其為徒,授予傳承。
昆侖山上兩百多位法元,平時說起來是高高在上不理俗務,一般小事也確實不用他們煩神。但昆侖派對他們還是有些要求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傳道授業。每一位昆侖派的法元仙師都會有收徒指標在山上多少年之內,至少要收幾個徒弟,這是宗派的硬性規定。
而這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只是根據宗門要求,從通過試煉的白衣弟子中選幾個看起來比較順眼的,收歸門下教導。這個就無所謂數量了,教一個和教一群沒啥區別,也費不了太大功夫。昆侖山上大部分白衣弟子都是這種情況。
該教的該傳的都不會少,但傳授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說了。平時肯定會比對一般門人更照顧些,但也不至于特別關注。基本上就跟后世學校里,老師教學生差不多哪怕上學期間關系還不錯的,畢業一段時間后也多半成路人了——當然在這個仙俠世界,師徒之間不會這么功利無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還是存在的,不過對于普通弟子,師父傾注的心血有限,對弟子的要求也不會太高。能保持尊師重道,師門有需要時力配合,也就夠了。
而另外一種,則就要慎重得多——那便是選擇衣缽傳人。每個修仙者的修仙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甚至自己開創出來。而這條修仙道路往往不一定能走到頭。當他們覺得自己恐怕無法再將其走完時,往往便會想著將這一生未能達成的夢想和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由下一代來繼續完成他們的道路——這便是所謂“道統傳承”了。
修仙之人,除了自己追求成仙得道之外,就是對于道統傳承能否傳下去最為看重了。如果是對自身血脈比較重視,希望由血親繼承自己道統的,通常都是下山建立起家族,廣生子嗣,從中挑選自己的繼承人。
而既然還留在昆侖山上的,那便是選擇的師徒之路。他們尋找的,繼承自己道統的傳人,通常被稱為“衣缽弟子”——連御寒和吃飯的家伙都傳給這個徒弟了,可見對其之信重。
比起血親傳承,以衣缽弟子繼承道統其實更加穩妥,成功率也更高——畢竟修仙之路太過于艱難天賦根骨,智慧毅力,以及福緣氣運,每一樣都必不可少。常人中哪怕數萬數十萬,也未必能找出一棵好苗子來。如果將培養范圍僅僅局限于自家血親之中,就算能選出一些苗子來,踏上那修仙路,多半也是走不太遠的。
當今天下,修仙家族極為盛行——大多數人畢竟還是更信賴血緣,尤其是自己親生子女,終究希望把最好的都傳給他們,這是人之常情。但在仙俠界中,真正強大的勢力,基本上還都是師徒門派。尤其是那些屹立千年以上,始終傳承不斷的大勢力,無一不是控制著好幾座城池甚或是國家,可以從百萬人中選擇傳承弟子的大門派,它們才是修仙界的中堅力量。
西昆侖當然也是如此,雖然昆侖派允許法元仙師們下山開辟家族,但真正有心將自身道統長久傳承下去的修仙者,往往還是會留在山上,從精選出的宗門弟子里頭挑選傳人。通過傳授培養衣缽弟子,來將自己的一身藝業傳承下去。
既然培養衣缽弟子是作為自己未來的繼承者看待,對于衣缽弟子的傳授和教導當然會比普通徒弟更加精心。而這種“精心”從一開始選擇目標時就開始了。法元仙師壽命悠長,有足夠的時間來挑選弟子,那自然是優中選優,不是非常契合心意的一般不會收。
故此,每逢一屆藍衣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