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用細豪筆畫出了黑爾火箭的正面圖,側面圖,內部結構圖,四大截面圖。
鐵匠們和煙花工匠們唯一要研究的,就是逼迫火箭旋轉的螺紋尾翼,研究它的具體角度。
這個尾翼當然是要和整個鐵殼火箭一體的,最好是鑄造火箭殼子時候就一體鑄造。但是這又有一個問題,就是螺紋尾翼的螺紋角度到底要多大。是一度兩度就好,還是十幾度才有效果?
這需要工匠們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改進。
秦昭給工匠們不限量地實驗材料,再給工匠們一個月的時間,讓他們一個月內研究出螺紋尾翼的角度。
以六個人一小時造一枚火箭彈的速度計算,一個月的時間可以造三百枚火箭彈,足夠完成各種角度的實驗了。
當然,為了降低這些明代匠人的無用實驗數字,秦昭又給匠人普及了科學實驗需要的數學選擇問題。比如說要在1到10之間取一個最好的數字,并不需要將一到十都做出來實驗,而是上來先測試二點五和七點五哪個好,然后再檢測一點五和三點五,或者六點五和八點五哪個好就可以了。
秦昭循循善誘,給六個工匠們講了一個小時的實驗學基礎課程,才放手讓他們開始搭建鐵爐,開爐造火箭。
……
交待給工匠們怎么實驗火箭飛翼后,秦昭發現自己還有一項工作要完成。
那就是黑火藥的顆粒化。
打造火箭后,秦昭發現他現在不但需要爆炸激烈的粉末火藥,同時還需要燃燒平緩,能夠在空氣中燒一定時間的火藥。對于火箭彈來說,火藥在尾部燃燒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只能在一開始燃燒很短時間,像爆炸一樣把火箭頂一下,火箭彈很快就會在空氣中失去速度,火箭彈就不能射到足夠遠的距離。
而為了提高燃燒時間,在這個技術有限的十七世紀中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實現火藥顆粒化了。
顆粒火藥因為減小了燃燒面積,降低了燃速。之所以很多人會有顆粒狀火藥燃速更快的錯覺,其實是因為作為發射藥的時候,顆粒狀的火藥所發射的子彈的威力更大。但這一現象并不是因為顆粒狀火藥的燃速更快而造成,相反,正是因為它的燃燒面積更小,燃速更慢,能給子彈一段時間內的持續推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