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舉起那把拉了膛線的鳥銃看了看。
鳥銃里面看不清楚,但至少在肉眼可見的部分,那膛線是拉得相當精美的。均勻分布的陽線和陰線幾乎是一樣寬,八條陰線螺旋著往銃管的深處旋進去,充滿了幾何形狀的美感。
秦昭上下看了看,問道“試射過沒有。”
“回守備爺,還沒有打過。”
秦昭一揮手,說道“走!出去打幾槍試試。”
眾人便擁著秦昭,往靖海堡外面的靶場走去。那靶場是這些天試制鳥銃的工匠試射鳥銃的地方,在四十步左右的距離上擺著五、六個人形靶子。
明人以左右各行一下為一步,差不多是一米五一步。四十步大概就是六十米的距離。
秦昭一上去就說道“靶子太近了!”
他從射擊處開始邁步,一步一步往前走,足足走了一百步,走到大概是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地方,才說道“靶子放這里!”
周圍的隨從們都目瞪口呆。
秦寧說道“守備爺!這個距離也太遠了吧!那些鳥銃師傅做得最好的鳥銃也只能打五十步,你這足足要一百步,一般鳥銃是不可能打上靶的。”
趙良策搖著頭,說道“守備爺,咱說句實話,太遠了,打不上!”
那些工匠也紛紛說道“守備爺,這太遠了!”
“守備爺,這些鳥銃磨膛線之前只能打五十步,五十步還經常脫靶!”
秦昭笑了笑,說道“有膛線的鳥銃就不叫鳥銃了。有膛線的鳥銃叫做來復槍。你鳥銃無法企及的距離,對我的來復槍來說只是小把戲。”
接過工匠手上的來復槍,秦昭說道“我親自來打!”
眾人面面相覷。
不過秦昭手上這把燧發式鳥銃是為了拉膛線專門制造的,膛壁特別厚,沒有炸膛的風險。秦昭執意要自己射擊,眾人也不敢攔。
秦昭從槍管下面取出通條,將通條伸進槍膛中捅了幾下,確定沒有什么東西堵塞槍管。然后他把通條放回原處,把燧發槍槍擊的鎖頭往后拉,打開藥池蓋子,從步槍的槍托上面取下一包定裝彈藥。他用牙齒咬開定裝火藥的紙包,將引火藥倒入槍機藥池,關閉藥池蓋子。然后秦昭再咬開定裝彈藥另一頭的紙包,將發射藥倒入槍管中。
取出通條,將發射藥壓緊,放回通條。
從槍托上面的小卡槽上取下水滴型鉛制彈丸,將彈丸放入槍膛。取出通條,用通條將子彈和發射藥壓實在一起。放回通條。
再拉一次槍機鎖頭。
秦昭的工匠生產的鳥銃都裝上燧發槍槍機,應該稱為燧發槍。秦昭玩燧發槍也玩了一個月了,各種操作十分熟練,在所有人面前表演一樣完成了發射的準備。
不過前裝燧發槍的發射步驟實在太復雜,即便秦昭這么熟練,他也花了十五秒鐘時間。
秦昭托起來復槍,朝一百五十米外的目標瞄準,一摁扳機。
“嘭!”
來復槍發出了一聲巨響,槍管口噴出火焰。
秦昭被后坐力震得肩膀一歪。
靶子附近的士兵跑過去看靶子上貼的紙了。看了一會,他滿臉通紅地舉起了手上的小紅旗。
那個士兵想不到這么遠的距離,守備爺都能射上靶子。這么厲害的火器,以后要裝備軍?他想著想著,激動得臉都紅了。
其實這些士兵不知道,秦昭手上的步槍已經是來復槍了,在命中精度上和后世的來復槍比較沒有太大差距。滑膛槍那樣一射出子彈就子彈亂飄的情況不會在來復槍上發生,因為來復槍的子彈是不停自轉的。
十九世紀,法軍裝備的和秦昭手上這把一樣的米涅步槍,試驗中理論射程高達四百多米。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雙方廣泛裝備秦昭手上這種前裝來復槍,兩軍的狙擊手經常在三百米距離上狙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