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忙碌碌的一線會車隊外,聚集了各種各樣的小組織,因為缺乏能源,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用三輪車來運載物資。
每個小組織的人一般不多,但小組織的數(shù)量卻是不少,在也造成了,在一線會裝甲車隊外遍布三輪車的奇景。
在一線會中曾經(jīng)有人笑著把這些小組織的三輪車隊稱為防御的“第一道屏障”,雖然那個人因為他的話很快就被拖去思想教育了,但這也改變不了一線會中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
別說那些人沒有同情心,這些小組織的人畢竟不屬于自己組織,和他們沒什么關(guān)系。相信末世中絕大多數(shù)人對讓與自己沒有親密關(guān)系的人當自己的擋箭牌,是不會有意見的。
畢竟不認識,不是“自己人”就是為救自己死了,人們也最多嘆息幾句,然后該怎么樣就怎么樣。畢竟這是末世,知恩圖報又不能換來生命和嘉獎,恩將仇報也不會帶來死亡和懲罰。干嘛為了不相干的人悲春傷秋?更何況反正不認識,你從來好好活著還能這樣?
如果不是有“契約”的約束,有看得見的光明誘惑,一線會的向心力也不會怎么強,一線會的紀律也不會這么好。
要知道在末世,絕大多數(shù)的地方還都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黑暗時代。而一線會這里卻因為“契約”,因為高層的思想教育而有一種特別的文明氣息。
那些沒有加入一線會的人都多半是因為被找出來前過慣了弱肉強食的生活,習(xí)慣了強者為王的獨裁,他們很多人已經(jīng)過不了被約束的日子了,已經(jīng)無法再走進“文明”的世界。他們不會屬于一線會。
對于這些死活不肯發(fā)誓加入組織的人,一線會的人們向來是瞧不起的,在一線會大多數(shù)人的心中,不肯加入自己組織的人都是敗類,就是死了也不值得同情。傲慢與偏見似乎是“強者”的天性,就如現(xiàn)在一線會的大多數(shù)人不在意這些小組織的死活。
灰蒙蒙的天空,忙碌的人海,狂躁的風沙,干枯的大地,偷偷聚集地一小群人,構(gòu)成了“反一線會聯(lián)盟第一次大會”的主要情景。
與會者都是各自小組織的負責人,每個人都代表了一個小組織。他們并不認為一線會就是正義,他們也都沒打算加入一線會,雖然這里的很多人都是被一線會從各個角落里找到救出來的,雖然這里很多組織都是依靠一線會而存在的,但反對一個組織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就像討厭一個人一樣,他可能真的各方面都是完美的,但不喜歡他的人還是不喜歡他。
組建這個聯(lián)盟并不是真的為了推翻“一線會的黑暗統(tǒng)治”,而僅僅是為了報團取暖。他們的總?cè)藬?shù)加起來都沒有一線會的十分之一,各種武器裝備連一線會的零頭都沒有,甚至就連食物都要看一線會的“人道主義救援”,跟何況有“契約”的約束,就現(xiàn)在而言,推翻這個“龐然大物”和做夢沒什么區(qū)別。
但他們還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還是可以報團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的,比如這次,在這里停了一整天的他們,完可以用一線會決策不當,造成了自己組織的資源不足的嚴重不足,要求一線會賠償。
如果僅僅只是一個小組織,一線會可能會不在意他們的,但如果小組織的數(shù)量多了,人多了,相信這也會對這個大組織造成麻煩的,只要他們聯(lián)合起來了,一線會肯定會讓步的。雖然這之后,估計就要被逐個擊破了。
這次會議上,除少數(shù)幾個人以外,小組織的負責人們都露出了極其自信的表情,仿佛他們都相信只要他們組成聯(lián)盟了,那一切都不是事了。
雖然這里的人很少有腦子有病的,他們都知道因為別人的紀律和善良而逼迫別人的人,很難有好下場,一線會高層也不是圣人,真要踩到他們底線了,“核平”會是他們最正常的選擇。但人們總是更愿意抱有僥幸心理,只要不踩底線,一線會多多少少會讓一點利益的,畢竟是它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