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員訓練室里,幾名即將展開任務的隨船考察者在集中做體能訓練。
“牛頓號”是一艘中型行星船,可以拖掛2個無人動力柜,船上的生態系統不可能像“太平洋號”上那么龐大和完備,居住舒適度也遠遠不及母船。
“太平洋號”采用的是可控核聚變發動機,這種用核燃料作為主要發動機推進介質的做法,代表了當時人類最先進的科技了。
但是,在艦船乘客冬眠10年的時間里,亞當已經通過無時無刻的計算,把在人類“3號太空城”中偶然發現的反重力力場的參數研究明白了,發動機引擎的小型化也實現了。
在冬眠第5年,亞當就造出了第一臺反重力發動機原型,在其后的2年間不斷改進,生產出了近13個成熟、穩定的發動機,并通過4個月的體外實驗,證實了其可靠性。
于是,“亞當”就在航行途中制造了“太平洋號”的另外一套動力系統。只等艦上人員的確認,立即就可以切換模式。所以,“太平洋號”上,現在是有兩套發動機的。
這種反重力力場,是依靠反粒子的控制來推進龐大物質的運動,其核心燃料就是金屬氫或液態金屬氫。
金屬氫是一種簡并態物質,經過超1000萬的大氣壓作用而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行星的內部,比如,像土星或木星那樣的天體。
“太平洋號”上有專門利用巨大磁場力制造的“動態沖壓設備”,所以制造金屬氫沒有任何難度。“牛頓號”的主要任務自然是采集能源,為母船能持續推進至少5年的衰變元素燃料。
“牛頓號”雖說理論上是一艘礦產飛船,但是,4名隨船科學家要在上面度過220小時,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諸葛云在考慮他的任務,引力波發生器已經從他的房間運到了“牛頓號”上,現在唯一要擔心的是發射它后,能否按預定的程序,停留在那顆小行星的低空軌道上。
這可能需要特制的小型來發射它。
幸運的是,“牛頓號”上就有這種東西,為了最低級的防御而攜帶的武器發射裝置。
主要用途是消滅一些靠近的隕石,或可能會對飛船造成損害的太空物質——比如彗星,可以用這些武器改變其運行軌道。
“很好,很好。”諸葛云對這種安排感到很滿意。
他不需要向艦長和其他成員解釋攜帶“引力波”發生器的原因,道理很簡單,這是每個隨船研究者的任務,沒人會干涉別人的研究,除非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比如——會威脅到其他船員的生命時。
引力波發生器這東西其實并不大,像一根長長的機械管子,平時會繞成一個圓圈,使用時再機動展開。
人類已經能夠做到把它放進一輛小車的程度。發射后進入預定軌道,然后讓它通過與附近星體的擾動,模擬“和諧共振”產生的時空漣漪,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牛頓號”上的權限與“太平洋號”的不同,幾乎任何一位船員都有操控它的權限。
現在,諸葛云等四位考察者,已經準備好享受這一次220小時的旅程了。他們擬定了考察計劃,接下來有12個小時的準備。
考察計劃是,在“牛頓號”進入行星低空軌道后,讓其釋放由智腦控制的動力柜機器人,環繞軌道自行采集豐富的氫元素。
同時發射一部載人飛行器,近距離觀測那些 “人造遺跡”。
所以,他們請求羅斯福艦長,讓牛頓號額外帶了2艘小型載人探測器。
這2個小型探測器是一模一樣的,一艘作為考察船,另一艘備用。
而諸葛云已經打定了主意,在考察船發射之前,就啟動發射裝置,讓那個引力波發生器順利推入高一層的行星軌道,形成永久圍繞行星運行的衛星。
對于這次在這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