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一直在說,秦飛一直在聽,沒有去勸什么,哪怕有的地方聽得不清不楚,也沒有開口問,只是作為一個聽眾。
劍客宣泄完,狀態好了許多,付了酒錢,說了聲謝謝,便消失在茫茫夜色。
秦飛自打經營小吃店以來,就聽過很多人的故事,離奇的,靈異的,感動的,蕩氣回腸的……
青衣劍客的故事最普通,但卻最讓人心疼。
因為每個人,都曾逝去過最美的風景。
秦飛看了看手腕上的石頭,一聲長嘆。
……
把攤位收拾干凈,秦飛返回小吃店休息,系統叮咚一聲“恭喜宿主完成任務,獎勵抽獎機會一次,是否使用?”
額,系統不說都忘了,自己要成為美食大會魁首,否則剁小勾勾的。
現在完成,系統倒是良心贈送一次抽獎機會。
“使用。”秦飛下達了指令。
“恭喜宿主獲得過橋米線制作工藝!”系統叮咚一聲。
聽到過橋米線,秦飛原本低沉的心情好似得到了些許慰藉。
過橋米線,秦飛曾在滇省旅游時吃過一次正宗的,那美味的高湯,爽滑的口感,獨特的吃法,至今記憶猶新。
米線,是滇省人的叫法,外省叫米粉,不同于面條用麥粉制作,米線是用米磨粉制作而成,口感和味道上也有很大差別。
華夏各個地區,誕生了成百上千的米線吃法,但要說最會吃米線的,還數滇省人。
滇省人不僅將米線當作早餐,還可以當作中午和晚上的正餐,總之一句話,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
而過橋米線,則是滇省人對米線的集大成之作。
可能沒有接觸過的人,會誤解過橋兩個字的含義,認為米線長,可以拉過一座橋。
實則不然,其中蘊含著一個傳說故事。
最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是說清朝年間,有個書生為了專心讀書,便把書房搬到了一座湖心亭上,只有一座小橋與外聯通。
其妻擔心書生身體,便學習著膳補之法。
一日小兒頑劣,誤將生肉片和米線倒入雞湯之中,妻子將其撈起,卻見肉片和米線已經熟了,食之味道鮮美。
便送去與書生吃,書生吃完贊口不絕,為了感激妻子的辛苦,命名為過橋米線。
這個故事版本之所以流傳最廣,因為其蘊含著愛情的美好元素,一座橋,連接著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恩情。
還有一個小眾版本,可能沒有那么美麗,說滇省人從古就熱愛米線這道小吃,但以前的人在山上勞作,來不及回家做米線怎么辦?
若是早上就做熟米線帶上山,等到中午時肯定泡爛了。
但這難不倒勤勞聰明的滇省人,于是開創性地將米線和高湯分離,高湯用保溫手段帶上山。
等到飯點,再將米線倒入高湯,一份美味可口的米線就做成了。
其實不必糾結于哪個故事版本最符合現實,反正過橋米線好吃就對了。
秦飛這會兒已經吸收了系統的技能灌輸,咽了咽口水,若是不做份過橋米線當宵夜,肯定睡不著的。
做一份過橋米線,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總體分為三部分,湯、米線、拼盤,三者缺一不可。
先熬湯,將排骨、鮮雞、鮮鴨洗凈剁塊,焯水去腥,然后加姜塊,臘肉,鹽等輔料,開始熬湯。
這個過程大約要熬一個小時,秦飛抽空去制作米線。
米線分為酸漿米線和干漿米線,因為前者比較復雜,秦飛準備做干漿米線。
先將大米打磨成粉,接著用水混合米面,不能太干,不能太稀,否則都無法成線,又或者影響口感,這需要經驗來決定。
接下來壓制米線,原則上來說需要一套專業工具,但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