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登上十九世紀英國風帆戰列艦的陳新元,就像一個好奇寶寶一樣,登上船不久便跑遍了所有船艙。對于一個從后來穿越過來的武器發燒友來講,風帆戰列艦也是他前世很感興趣的東西,自然懂得這種軍艦的分類等級,以前也在網站看過許多風帆戰列艦的圖片,所以說對這種船他并不陌生。
可是即便如此,陳新元參觀完這艘軍艦,還是被震驚到了,這艘軍艦上裝備了大大小小一共八十門大炮,即便是口徑最小的十二磅炮,拿到清軍那邊,也是一門超級重炮了。
清朝的造炮技術,是一年比一年退化,明末清初的紅夷大炮,重量在2500斤到3000斤之間,可以發射八磅到十二磅的炮彈。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重達7000到0斤的大炮,看起來十分威武,卻只能發射十磅左右的炮彈。
再說造炮工藝,英軍艦炮的炮膛內壁光滑整潔,他們把蒸汽機運用到造炮上。英國人采取先鑄成實心圓柱形金屬鑄件,再用以蒸汽機帶動的鏜床鏜鉆成炮管的方法,來科學鑄炮。造出來的炮自然是口徑統一,內壁光滑。
而清軍的火炮簡直是粗制濫造,舉個例子,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為了鞏固海防,曾組織人手鑄造了一批新炮,但在試射時頻頻發生炸膛現象。關天培仔細查看火炮后發現,這些新造的火炮內外凹凸不平,其中最大的凹陷居然可以倒入四碗水而不溢出,實在讓人瞠目結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鑄炮技術落后外,還因負責造炮的各級官員貪污經費,一再偷工減料。
清軍那些所謂的巨炮,就連同英軍巡航艦上的小炮相比都比不上,射程不如,精度不如,威力也不如,更別說和戰列艦上的大炮相比了。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寫的一篇文章上面寫到中國的戰艦龐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有著席帆、木錨、藤纜……
中國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發射后留下的臭味,顯然是因為含有硫黃過多,它們受到空氣的影響后很快就分解了,在紙上留下黑點和濕氣。知道這點以后,我們就能理解為何中國大炮缺乏擴張力了,這是凡看過它發射的人都能注意到的。
許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蘭造的,各個時代、各種長度、各種形式、各種口徑都有,其中不少已陳舊不堪,百孔千瘡,以致無用,名副其實的海軍大炮一門也沒有。安裝在帆船上的野戰炮或攻城炮,情形也是如此。土炮是中國人鑄造的,而我們相信一般是鐵的,其炮膛不像歐洲大炮那樣鉆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種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極難瞄準任何目標,除非目標就在炮前面。虎門周圍的炮臺就是安裝著這種光怪陸離的大炮
中國的火繩槍是制作粗劣的武器,子彈多是鐵的,他們不知道有刺刀這種武器,燧發槍、、手槍和其他的火器都不用。
毫不客氣的說,英國人打這樣的軍隊,比打海盜都要輕松。
正當陳新元在艦上參觀的時候,突然有人在他背后拍了一下肩膀“親愛的陳,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
陳新元轉過頭來,看到站在自己身后的是曾經幾句話就幫了他大忙的路易·特里戈修士。見到特里戈,陳新元驚喜的問道“尊敬的特里戈修士,您怎么也來了?”
“喔,陳,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不僅是一名牧師,也是醫生。馬上要打仗了,也許會有戰士受傷,我的任務,是幫助那些受傷的戰士。”特里戈道。
“不過打一群裝備低劣的海盜,難道還會出現傷亡?”陳新元疑惑的問道。
特里戈表情嚴肅的說道“海盜的裝備和我們比起來是低劣了,可是他們比清國的裝備卻要好得多!他們的大炮和我們的相差無幾,只是數量少點,口徑小點。海盜同樣裝備了燧發槍,有我們的褐貝斯步槍,也有法國產的沙勒維爾步槍,還有西班牙產的步槍,普魯士產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