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茨的飛行大隊大獲勝,勝利返航了,他們的飛行大隊以受傷了三架飛機的代價,共取得了擊落法軍熱氣球二十九顆,擊傷熱氣球二十三顆,擊傷飛艇一艘,擊斃法軍空中觀察員六十七名,擊斃法軍飛艇飛行員一名,擊斃法軍地面高射炮手和高射機槍射手四十六人的戰果。
雖然戈爾茨的飛行大隊大獲勝,可是在這次的空襲行動中,這些飛機也暴露出了嚴重的不足首先就是攻擊武器威力太小了,需要擊中熱氣球的燃氣罐,引發爆炸,才能秒殺熱氣球;若是子彈擊中熱氣球的氣囊,需要耗費大量的子彈,把氣囊打成漁網一樣,熱氣球才會墜毀。若是只有一串子彈擊中熱氣球的氣囊,最多也就是撕開幾個破洞,熱氣球雖然漏氣了,但還是可以緩緩的回收,熱氣球上的法軍空中觀察員也不會因此喪生。
至于對法軍飛艇的攻擊,那么效果就更差了,戈爾茨和漢斯兩人把剩下的子彈部打完了,也未能擊落飛艇,還是讓那艘飛艇緩緩落地了,戰果僅僅是擊斃了一名法軍飛艇飛行員。
事實上,不僅是飛機上的航空機槍威力太小了一些,就是德國人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威力也太小了一些,高射機槍不用說了,威力和飛機上的航空機槍差不多,很難真正摧毀熱氣球,幾乎無法摧毀飛艇;高射炮威力雖然較大,但是引信的問題,大部分的炮彈在擊穿氣囊之后不會發生爆炸,而是直接從氣囊中間穿過去了,也就是說,打在熱氣球上,打在飛艇上,是一對對穿的洞,這樣的話對熱氣球和飛艇的殺傷力就非常有限,中彈的熱氣球還能回收,飛艇還能返航,只有高射炮炮彈擊中熱氣球吊籃或是飛艇座艙,才能秒殺。
飛艇的生命力其實還是很強的,即便是真實歷史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填充氫氣的齊柏林飛艇,英軍用戰斗機攻擊,最早的攻擊也發現很難摧毀,后來英國人發明了穿甲燃燒子彈,擊穿飛艇氣囊蒙皮的時候引發火焰,這才能把飛艇燒毀。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國人缺少氦氣,氦氣又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德國人只能用氫氣來填充飛艇,結果就很容易被摧毀。
而這個時代的法軍飛艇,都是熱氣飛艇。
熱氣飛艇的載重量和航程都遠遠低于氫氣飛艇,但是很難擊落。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這位在真實歷史上一戰中杰出的軍事家,現在是德國航空大隊的大隊長,他駕機返航之后,立即提出了飛機武器威力不足的問題。
“是否能夠改進機載武器呢?”戈爾茨率先提出了改進意見。
德軍指揮官施泰因梅茨點了點頭“是可以讓萊茵公司的人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把原本在地面用的高射機關炮安裝在飛機上面。”
萊茵公
司的奧托·李林塔爾等人接到了俾斯麥首相給他們下達的任務之后,就在著手改進飛機的機載武器。
“根據前線的戈爾茨匯報,我們的機載武器存在著威力太弱的問題,對付一艘法國人的飛艇,一千多發機槍子彈部打完了,還是未能完摧毀法國人的飛艇。”李林塔爾對在座的技術員們說道。
按照首相俾斯麥的要求,希望能夠把高射機關炮安裝到飛機上面。但是問題就出現了,機關炮的后坐力遠大于航空機槍,重量也將會增加很多,這就需要更大功率的發動機,而且載彈量又要減少了許多。譬如說,安裝上一門20毫米機關炮,原本可以攜帶3000發子彈的飛機,只能攜帶300發到500炮彈了,若是安裝30毫米機關炮,就只能攜帶150發炮彈甚至更少。
“安裝機關炮的做法也不可取,根據前線高射機關炮手的反應,很多熱氣球被我們的機關炮擊中之后,大部分的炮彈都是直接穿透過去,不會在氣囊內爆炸,這就無法起到摧毀熱氣球的效果。”李林塔爾說道。
“既然如此,我們只能在機槍威力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