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世民級航空母艦的噸位比這個時代的普通直通式飛行甲板航空母艦的噸位要大上一倍左右,船體長途也長了許多,可是因為分為起飛區和降落區,所以說起飛的距離反而更短了,事實上對飛行員的要求更高。
斜角飛行甲板航空母艦的艦體總長度達到了300米以上,但是起飛區的長度只有120米左右,也就是說飛行員必須在120米以內飛起來。
以海鷹式戰斗機的發動機功率,加上航空母艦面對著風向全速航行,使得飛機能夠在起飛區飛起來,離開航空母艦。即使是有些飛行員沒有控制好,飛機已經出了飛行甲板還是沒有飛起來,飛機飛出飛行甲板之后,會下落一點點,然后又拉起升空,不至于墜落海中。
起飛區和降落區同時起飛戰斗機,一次起飛兩架,只用了十多分鐘時間,所有的戰斗機就全部升空了。
跟隨在戰斗機后面起飛的,是俯沖轟炸機,最后是魚雷攻擊機。
機群在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的率領下,浩浩蕩蕩飛往目標海域。
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坐在海鷹式戰斗機的機艙內,他對這種戰斗機的高速度和高機動性贊口不絕,之前他飛過別的單翼戰斗機,但是感覺起來都沒有這種飛機的高速和靈活,這一切都得益于這種飛機強勁的發動機。
“十二點鐘方向,五公里外,即將抵達目標海域!”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的耳機中,傳來了上級指揮官的聲音。
這是最新式的對講式電臺,不用像無線電報機那樣發報,再把電報翻譯出來,指戰員們可以直接通過說話的方式進行對話,無須專門的電報員來進行電文發送和翻譯,因此這種對講式電臺不僅可以普及到每一艘戰艦上,甚至可以可以普及到每一架飛機、每一輛坦克、每一門自行火炮上!
肉眼已經可以看到天空中漂浮的一顆顆閃亮的銀白色氫氣球,那些就是海軍航空兵用來打靶的空中靶子。
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輕輕一推操縱桿,海鷹式戰斗機發動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飛機的速度加到了極限,以每小時620公里的速度,向目標撲去。
區區五公里距離,以620公里的時速,連半分鐘都不用,海鷹式戰斗機就已經距離氣球靶子只剩下300米了。
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緊握操縱桿,操縱他的戰斗機穩穩的接近氣球,他把氣球靶子牢牢的套在瞄準具的十字星中間,當距離只剩下150米的時候,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按下了機炮發射按鈕。
“咚咚咚”機翼根部的兩門20毫米機關炮發出轟鳴聲,兩條火舌吐出,叔道彈痕閃電一樣竄向了那個氣球把子。
炮彈擊中了氣球,擊穿氣球的同時,
炮彈高敏感引信引發了炮彈爆炸,只見火光一閃,爆炸的炮彈引爆了氣球內的氫氣,整個氣球立即炸成了一團火球。
高敏感碰撞式引信,就是為了對付英國人那些木頭蒙皮飛機設計的,因為那些木頭飛機的蒙皮十分薄弱,若是使用普通的碰撞式引信,炮彈只會穿透薄弱的蒙皮,對穿過去,而不會引發爆炸,這就起不到擊落英國木頭蒙皮飛機的效果。而這種高敏感膨脹引信,炮彈撞上了薄薄的木頭的時候,前面的風帽就掉落了,引發引信發生作用,引爆炮彈。
碰撞式引信前面的風帽作用是,以免引信在空氣壓力下發生爆炸。因為炮彈的速度超過了音速,在物體突破音障的時候,空氣會變得和墻壁一樣堅硬,若是沒有風帽保護,在炮彈出膛的瞬間,引信就炸開了。
而這種高敏感的碰撞式引信,炮彈在空氣中飛行的時候,風帽不會脫落,一旦接觸到物體,因為旋轉的炮彈接觸到物體,就自動把風帽給脫落了,引起引信工作,引爆炮彈,炸毀目標。
一架接一架由蘭芳和德國飛行員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