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被鋸成了好幾段,工人們用繩子將這些大家伙綁起來,同心協力,運上碼頭,岸上的小驢車將這些木料一個個的送往自家店內。
忙碌的人群之中,可以看到一個中年漢子在那里左右指揮,看樣子大概是他們的小頭頭,何明遠徑直朝著那人走了過去,按理來說請教這等事情是要交一根學費的,但苦于身在大唐,沒有卷煙,只能以檳榔相待了。
這東西初放入嘴里時,會感到一陣清涼,清涼過后,嚼出來的卻是淡淡的苦味,待嚼完了,卻又感覺頭有點兒暈,似喝醉了酒,著實是在無煙環境下的代替品。
他到了那人跟前,展開了手心,問道“老兄,你們是哪個店的?”
中年漢子也毫不客氣,一把接過了他手中的檳榔,嚼了起來,道“我們是武榮船場的。”
“武榮船場?”這正是何明遠當初購買“煤山”和“大清藥丸”兩艘沙船的地方,當看到這一幕他才明白過來,古代造船,都是木制船,而泉州是個貨運大港,船只買賣如日中天,這樣說來,他連市場都不用去了。
看著一根根木料陸續卸下,何明遠繼續問道“你們船場這木料都是哪里來的?”
“這些?這些都是從福州府來的,咱們的馮使君講究的是按時樵采,不讓過度砍伐,就只能花錢從福州買咯!咱們泉州人眼巴巴的看著人家掙錢,咱們自己的山卻不讓動!這他娘的叫什么事兒?”
工頭無奈的語氣中夾雜著嘲諷與鄙夷,在他心里,這個使君不是個傻子就是個傻子,哪里有一點人性可言?
不出何明遠所料,泉州府的政策給了他極大的方便。
在了解了情況之后,何明遠便獨自前往了武榮船場。
泉州林氏,是本地的造船世家,如果想找他們的掌柜,一定不能去賬房或者酒樓,一定要去船場。
用一句話概括他,便是不是在造船就一定是在造船的路上。
代代相傳的技藝,耳濡目染的教授,使他對這個行業無比癡迷,就像天啟一樣,不愛江山愛木頭。
他無心將祖父留下的船場擴大多少,只求造好每一條船而已。
走進武榮船場,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工人以及他們身旁各種各樣的船只。
飛舸,小艇,鳥船,沙船,從大到小,不一而足。
尚未成型的大型沙船停留在船塢之中,數十名工人正在船只上作業。
在船塢的旁邊,可以看到一個瘦老頭,正在親自操刨,將木料天然的形狀改成自己所想的模樣。
何明遠走到了他的身旁,靜靜地看著,由于這家伙討厭別人在干活的時候打擾他,為了搞定這位客戶,何明遠也只好就這么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