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丁的動員結束后,新丁在老兵的帶領下各自散去,陳雨剛走下臺,卻見林繼祖興沖沖地跑來,大聲說“大人,您交代的事情,有眉目了。”
“啊?什么事情?”陳雨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林繼祖舉起一根錐子模樣的鐵棍,興奮地說“你說的那種裝在銃口的短刃啊!”
作坊內。
陳雨手持這根東西,仔細打量,說是刺刀,不如說是槍刺更合適,它既不是扁平的刀刃狀,也不是圓錐體,而是有三條棱邊的長錐體,甚至頭部也不是特別尖銳,看起來像是沒開鋒的槍尖。雖然陳雨不是軍迷,也沒有接觸過天朝早期的56式,可是他仍然能夠看出,這玩意很接近于的三棱軍刺。
陳雨好奇地舉起這根家伙問“能不能解釋下,你是怎么想到把刺刀設計成這種模樣的?”
林繼祖得意地說“扁平的刀刃容易折斷,所以我曾經試過一頭磨尖的鐵棍,可是太重。最后在我爹的幫助下,把鐵棍留出槽,就有了現在的三根脊。這樣的形狀,要比實心的輕許多,而且強度也能保證,順帶還能省下一些鐵料——每根少一點,積少成多,成百上千根就能省下不少了。”
陳雨若是軍迷,就會感嘆,技術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后世著名的三棱軍刺也是具備了這三種優點減重、省料、保證強度。天才的林繼祖設計思路和幾百年后不謀而合。
“好像是比看上去要輕,單手拿著也毫無問題。不過這樣的結構,強度真能保證?”陳雨吩咐,“找些東西來,我試試效果。”
“噗”的一聲,三棱刺毫不費力地捅穿了一指厚的木板。陳雨欣喜地拔出來,“再換個更硬的家伙試試。”
張富貴找來一塊打造火銃剩余的鐵板——這是卷銃管剩下的邊角料,不算太厚,但用普通刀劍很難刺穿。
陳雨雙手握住,用力扎下去。“擦”的一聲尖銳的金屬摩擦聲后,三棱刺捅穿了這塊鐵板。
“好東西!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陳雨大喜,“結實、耐操、強度高。”
他問林繼祖“這是鋼嗎?能大規模量產嗎?”
“不是鋼。”林繼祖搖頭,“咱們的爐子不能直接練出硬鋼,這是鐵,不過是燜燒后的鐵。”
“鐵?”陳雨有些意外,“不是說熟鐵太軟易變性,生鐵太脆易折斷嗎?怎么才能讓鐵同時兼備強度和柔韌呢?”
林繼祖解釋“最開始我無論怎樣都無法同時保證這兩點。大人說得沒錯,生鐵雖然夠硬,但是也脆,很容易從中折斷;打造銃管的熟鐵韌性是夠了,不會輕易折斷,但是很容易變形。直到后來從繡花針的方法中找到了靈感……”
原來,林繼祖是用古代制作繡花針的原理找到了制作槍刺的方法。
具體流程是把用熟鐵打造的半成品放入坩堝等容器,然后蓋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熱。用科學的術語來說,木炭、豆豉都是滲碳用,土末是分散劑,其實就是一種被稱為“滲碳”的金屬處理工藝,這種方法在后世被稱為外熱式箱體滲碳技術,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記載。
滲碳是金屬材料常見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它可以使滲過碳的工件表面獲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具體方法是將工件置入具有滲碳介質的爐具中,加熱到900950度,保溫足夠時間后,使滲碳介質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滲入鋼件表層,從而獲得表層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的金屬工件。其實這種技術到現代也還在用,就是所謂的“燜鋼法”。
“……也就是說,燜燒之后,外面已經變成堅硬耐磨的生鐵,里面仍然是韌性很強的熟鐵,既保證了不會輕易折斷,又保證了外部不會變形。”林繼祖說。
其實無師自通的林繼祖并不知道原理,也不懂金相學。這種工藝產生的金屬,已經不是他所理解的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