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打朝貢的主意,想把朝鮮使團自發的、零散的商業行為變成有組織的大規模貿易活動。這種行為,用本時空的話來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用現代的術語來描述,叫做“逆向收購”,或者沿用一個更通俗的形容詞——借殼上市。
古代沒有現代開放的商業環境,從事任何大宗的貨物買賣的商人背后都有不俗的背景和靠山,尤其是生絲這樣壟斷性極強的行業。作為一個外來者,陳雨想要進入這個圈子,大量吃進生絲等緊俏貨物,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勢力遍布朝野,不是一個武官能輕易撼動的,比起相對松散、各自為營的海商難對付的多,針對惠世揚的那些招數,對付龐大的壟斷行業未必能奏效。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朝鮮朝貢體系的名義,利用皇帝“萬國來朝”的虛榮心,打著使團的幌子涉足這些壟斷行業就要容易的多。
陳雨在鐵山呆的時候也沒閑著,通過顧彪的介紹,以及向朝鮮官員打聽,大致弄清了中朝日貿易的基本規律,發現了自己插足釜山對馬藩這條線路并將其做大的契機。
這個時候的明朝實施海禁,日本幕府則開始鎖國,朝鮮也效仿明朝,東亞的三個主要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關上了公開海貿的大門。明朝除了放開福建月港等少數港口,海貿基本靠走私(陳雨正是靠著這個大環境實施“禁海緝私”的計劃,日進斗金);日本幕府則封鎖了大部分港口,只開放了長崎,而且只允許明朝、荷蘭等少數國家的商船進出。如此狹小的交易渠道顯然無法滿足東亞大陸的商貿需求,于是除了走私活動日益壯大之外,朝鮮通過對馬藩成為中日貿易的通道也就變得愈發重要起來。
朝鮮海峽的對馬島像一座“橋梁”,聯系著日本與歐亞大陸。對馬島民坐收這樣的地理優勢,依靠對朝貿易為生。對馬島領主宗氏一族在14世紀期間取得對該島的政治控制。接著,從15世紀早期起,宗氏就在日朝之間的外交、經濟聯系方面一手遮天。這樣的局面曾于16世紀90年代被萬歷朝鮮之役打斷,但又在17世紀得以恢復。這都要歸功于1609年時宗氏自行與朝鮮交換了外交文書(注1已酉條約或稱慶長條約)。
由于朝鮮也從萬歷朝鮮之役之后強化了鎖國的政策,為了更方便進行海貿,對馬藩宗氏接受了朝鮮假授的官職,并向朝鮮國王名義上稱臣,這樣就能在朝鮮和幕府之間左右逢源,謀取最大的利益。而陳雨想做的,就是成為朝鮮方面的總代理,把控明朝生絲和朝鮮人參的貨源,在對日貿易中占據主動,把每年流入朝鮮(明國)數以噸計的白銀攫取到自己的手中。
這是一盤很大的棋,涉及明、朝、日三個國家,李倧君臣三人的眼界跳不出古人的局限,以為陳雨只是貪圖釜山倭館每年三十萬兩白銀的進賬,思來想去,覺得沒有太大的問題,便傾向于答應。三人小聲商議了一番,崔鳴吉提醒“大王、領相,代管之后,他答應每年按三十萬兩補償,這樣一來,咱們進賬上沒有損失,而且不用得罪他,臣認為可以答應?!?
李元翼也說“錢財若能換來平安,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李倧便轉頭對陳雨說“寡人答允了?!?
“很好,答應了這兩條,第三條就更簡單了。”陳雨說,“第三條就是我要在鐵山修建船廠,費用自籌,但是所需船匠由你方從國范圍內調撥?!?
李倧雖然能力平庸,但是也知道本國的水師對于海峽對面的日本而言頗具優勢,當年壬辰倭亂中傳奇將領李舜臣指揮了鳴梁海戰(注1鳴梁海戰又稱鳴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鮮王國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峽進行了一場海戰。朝軍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一百三十艘,成為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場勝利有效地),以少勝多,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