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以雷霆之勢,壓制了釜山互相勾結的各種勢力,讓朝鮮當地官員、倭館駐守人員都臣服在他腳下,為自己掌控將來的京城釜山對馬藩貿易線鋪平了道路,圓滿達成了目的。
這次來到釜山,還有意外收獲,那就是得到了一個經驗豐富的前東印度公司傭兵。雖然威廉所在的東印度公司敗給了鄭芝龍,但并不能否定其價值,作為穿越者,陳雨知道,以西式“夾板船”為代表的海戰戰術,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鄭芝龍之所以取勝,并不是因為他的戰術先進,完是靠著人海戰術,以多打少。料羅灣海戰的勝利無法復制,巨艦大炮才是陳雨的發展方向。
釜山之行的任務完成后,陳雨便打道回府,返回鐵山。
為了讓可憐的威廉不至于發現自己被騙,從此萌生陰影,陳雨刻意放緩了回程的速度,帶著他在沿途多處靠岸,“體驗朝鮮風土人情”,而薩爾姆號則一路不停留,直接開往了鐵山。
等陳雨一行抵達鐵山港之后,離當初從鐵山出發已經過去了一個月,鐵山又有了新的變化。
陳雨剛剛上岸,還沒來得歇息,部下就接連來匯報工作,請示下一步的安排。
鄧范近水樓臺先得月,把陳雨請到農莊議事廳,與顧大錘一起稟報了最近的狀況。
“大人,農莊現在的勢頭很好,耕種這塊的事情,屬下都交……交給了顧同知,已經有三千多畝地開始春耕,準備播種;農兵的訓練也有條不紊,目前的農兵數量已經有一萬三千多人,而且還在持續增加,因為遼東那邊的逃人知……知道了鐵山的事情,都拖家帶口往這邊逃……”
顧大錘笑呵呵地說“咱們鐵山對農人的待遇太好,免費農具、每十戶共同使用耕牛,還資助他們建房安家,到了一定年限還能獲得田畝的產權,這在整個大明都是獨一份,也難怪遼東那邊的逃人越來越多。現在整個鐵山衛的漢人,包括屯丁、農兵在內,已經達到了兩萬六千人。”
“這么多?”陳雨聽了匯報很高興,這種人口增長的速度,比他當初最樂觀的預期還要好,看來自己還是低估了這個時代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和穩定生活的向往程度。照這個速度,只要把集體農莊的體制和優惠政策堅持下去,鐵山就會成為漢人農民的烏托邦,一個類似于后世建設兵團的超大型農莊就出現,有了穩定而龐大的人口資源支撐,自己打造一個強力軍事集團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屬下和顧……顧同知都無法決定,必須請大人定奪。”鄧范說。
“哦?你和顧同知兩個人都無法決定?說來聽聽。”
鄧范看了看顧大錘,后者開口說“是這樣的,咱們的農莊集體耕種,農具和耕牛統一保障,這樣的模式,比起當地人各戶零星耕種,優勢實在太大,加上有賦稅減免的好處,不少朝鮮人找到咱們,說是要加入。”
“還有些無田的窮人,主動提出加入咱們的農……農兵。”鄧范補充道。
“朝鮮人要加入農莊,甚至加入咱們的軍隊體系?”陳雨沉吟起來,這倒是他設立鐵山農莊時沒有想到過的結果。
不過想想也能理解,朝鮮在各方面都效仿明朝,農民的處境和明朝也差不多,面對權貴階層的壓榨和剝削,不堪重負,眼看著身邊冒出了一個大型農莊,在生產效率和后勤保障上完碾壓傳統的小農經濟,更不用說有賦稅方面的巨大優勢了,他們不動心才怪。
對于這個時代的農民而言,通過耕種土地維持生計要面臨多重壓力首先就是生產環節的困難。耕牛等生產工具的匱乏、水利設施的欠缺,導致投入與產出的費效比太低,風調雨順也只能勉強糊口,遇到旱災幾乎顆粒無收,才會有靠天吃飯的說法。集體農莊統一規劃修繕水渠、耕牛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能大幅度抵御自然災害的風險;其次就是人為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