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解決了與鄭家的紛爭之后,返回了鐵山衛。與此同時,根據《江戶和約》的條款,在幕府的授意下,由天皇背書并署名,一份重新請求向大明皇帝納貢并冊封日本國王的國書從京都啟程送往了北京。
陳雨當然不會默默無聞地做幕后英雄。他命人撰寫了一份花團錦簇的文章,詳細講述了文登營因為遭受不公平待遇,憤而出兵,千里奔襲江戶,迫使幕府將軍簽訂城下之盟,重新向大明稱臣納貢的過程,并在結尾闡述了“功勞并不都是我的,靠陛下勵精圖治,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才會讓小日本納頭就拜”的“精辟見解”。然后派人隨同日本使節一同送往京城。
可想而知,在內憂外患中快要愁白了頭的崇禎,忽然接到一份這么爆炸性的國書,心中震撼可想而知。桀驁不馴,困擾了大明幾代皇帝的倭人,居然俯首稱臣了?好突然哦!
等他再看到陳雨拍馬屁的奏折,頓時感動的滄然淚下。這樣能干的臣子,卻不居功自傲,還能體會自己治國的艱辛和成果,簡直是官員的楷模,大臣的典范啊!
激動不已的崇禎當即在朝會上接見了日本使節,并向百官通報了日本天皇的國書和陳雨的奏折內容。如他所料,這個消息同樣震撼了所有大臣,上了年紀的官員回憶起當年倭寇肆虐的情形,不少人老淚縱橫,一百多年了,倭人在大明殺人放火,罪行累累,朝廷卻沒有太多辦法,現在居然能看到倭人畢恭畢敬重新稱臣納貢的一天,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崇禎提議論功行賞,給剛剛封文成伯、加左都督的陳雨再次封賞,沒有一個人出言反對。畢竟這種為國爭光的功勞,沒人敢貶低。
唐世濟再次挺身而出,提出了建議。
“陛下,為表彰陳雨的不世之功,臣提議給陳雨加太子少保,掛山東前鋒將軍印,節制山東境內所有兵馬。”
這個建議與之前的封賞相比,除了增加一個太子少保的頭銜和掛了一個榮譽性質的將軍名號之外,看似實權方面區別不大,但有心人就能看出來,上次封賞是加左都督,“節制山東衛所兵馬”,改了幾個字,就讓陳雨的兵權發生了質的改變。
節制山東衛所兵馬聽著熱鬧,其實沒有什么實權,衛所糜爛成什么樣了,天下皆知,整個山東的衛所部加一塊,這艘爛船也湊不出三斤釘。如果不是陳雨銳意改革,讓威海衛為首的等衛所重新煥發活力,這個封賞只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名頭而已,論含金量還不如“代天子巡視朝鮮”的朝鮮總督。
但是“節制山東所有兵馬”就不一樣了,少了兩個字,就把營兵也囊括了進來。也就是說,陳雨可以頂著太子少保、文成伯、山東前鋒將軍的光環,管轄山東境內大大小小七八個總兵,而且是從山東巡撫和登萊巡撫手中劃走了最為重要的兵權。只要崇禎答應,陳雨立刻搖身一變,成了山東權柄最重的第一人。
楊嗣昌立刻表示了反對“此舉不妥。若由陳雨節制山東所有兵馬,那么置朱大典和陳應元于何地?巡撫沒了兵權,與布政使有何區別?朝廷將軍政大權交于一個武人之手,難道不怕步安史之亂的后塵嗎?”
唐世濟已經和楊嗣昌走上了對立的道路,自然沒有回頭的道理,對于這個圣眷和年紀比自己都有優勢的兵部尚書,他沒有任何理由放過任何一個打擊對方的機會。只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交鋒降低皇帝對楊嗣昌的信任,才能減少其入閣的可能,間接增加自己入閣的希望。
他昂首反駁“本兵此言差矣。文成伯乃大明開疆拓土之功臣,豈能用安史之輩來相比。若無他的苦心經營,朝鮮怎么能成為牽制韃子南下的利器?若無他的銳意進取,倭人怎么可能在百年之后,重新向吾皇俯首稱臣?只要有他在,大明重回萬國來朝的盛況,指日可待,如此英雄人物,又何必在意與兩位巡撫的職權分工?”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