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借使者事件羞辱明朝,讓崇禎與楊嗣昌議和的計劃泡了湯。面對同仇敵愾、群情激昂的場面,楊嗣昌一改之前的鎮(zhèn)定自若,連站出來反駁的勇氣都沒有,崇禎也不敢再提“議和”二字。
嘈雜聲中,唐世濟大聲說“陛下,韃子這般羞辱大明,和談已無可能,唯有一戰(zhàn)!請陛下下旨,傳召文登營入京勤王,驅逐韃子,解京師之圍。”
崇禎打起精神,詢問“眾愛卿覺得如何?”
楊嗣昌思慮再三,硬著頭皮出列說道“陛下,勤王兵馬又何必舍近求遠?廣渠門外有宣大、山西兩鎮(zhèn)精兵,加上已經返回的關寧軍和大同鎮(zhèn)兵馬,只要派一得力大臣督師,趕走多爾袞并非難事。”
崇禎望了望文武百官,遲疑地問“你要留在京城替朕出謀劃策,陳愛卿身為本兵也要坐鎮(zhèn)兵部統(tǒng)籌調度,那么還有誰能擔任督師呢?”
武臣勛貴的隊列里忽然有一人出列,朗聲說“臣愿為陛下分憂!”
眾人定睛一看,卻是襄城伯李國楨。
李國楨是永樂年間大將李濬的后人,世襲襄城伯的爵位,現(xiàn)在是京營總督。當年永樂皇帝朱棣還是燕王時,李濬就是其麾下得力干將,跟隨朱棣起兵靖難,轉戰(zhàn)南北,累升都指揮使,封襄城伯,祿千石,永樂元年,出鎮(zhèn)江西,名聲雖不及張玉、朱能、丘福等人,卻也是靖難之役時期的名將。到了李國楨,已經是十一代襄城伯。
崇禎想了想,李國楨雖然沒有經歷過多少實戰(zhàn),但平時談論兵事,頗有見地,能言善辯,而且身為勛貴,忠心也不必擔心,在沒人可用的情況下,倒是可以一試,總好過讓清軍堵在家門口耀武揚威卻不發(fā)一兵。
他點點頭“愛卿愿勇挑重擔,朕心甚慰。那就命你任大軍統(tǒng)帥,統(tǒng)領京城外各路勤王兵馬,驅逐奴酋多爾袞。”
李國楨大喜,信誓旦旦地保證“請陛下放心,臣誓必擊敗多爾袞,解京師之圍!”
李國楨雖然身為勛貴,而且擔任京營總督,看著地位顯赫,但在朝堂上卻是不折不扣的邊緣人物。土木堡之變后,勛貴的地位一落千丈,權力都在文臣手中,而且京營也只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重要性遠不及關寧軍等邊軍。這些年來他一直想找機會上位,恢復祖上榮光,這次正好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至于能不能打勝仗,李國楨并不是太擔心,有三大邊鎮(zhèn)加關寧鐵騎,而且背靠京城,主場作戰(zhàn),后勤保障有極大優(yōu)勢,就算不能正面擊垮多爾袞,拖也能拖垮對方吧?清軍畢竟是深入大明境內,糧秣靠劫掠,總不能無止境地耗下去。所以主動請纓時,李國楨玩了個小小的心機,只說要趕跑多爾袞,卻沒定期限,到底是天,還是兩三個月,誰也說不準,總之能耗到清軍撤兵就行。
楊嗣昌卻擔憂地望著李國楨,欲言又止。他不相信這個紙上談兵的勛貴有能力打敗多爾袞,但皇帝開了口,眼下又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又能怎么樣呢,總不能自己親自擼袖子上吧?
至于其他大臣,也沒有人站出來質疑。人家襄城伯忠君愛國,總不能打擊積極性吧?反正又不是自己上,左右沒有損失。
沒人反對,事情就這么決定了。崇禎當即拍板,命李國楨率領京營從廣渠門出城,會合宣府、山西兩鎮(zhèn),與南面返回的關寧軍、大同鎮(zhèn)夾擊安定門外多爾袞統(tǒng)率的左翼大軍。
大軍出城的那天,鑼鼓喧天,百姓夾道歡送。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內幕,只知道襄城伯愿意出城趕走韃子,這是大好事,要不然整日當驚受怕,害怕韃子攻入城內殺人放火,日子也是難熬。
李國楨坐在高頭大馬上,身披閃亮華麗的盔甲,左顧右盼,躊躇滿志。他身后的京營官兵也是衣甲鮮明,身材高大,清一色鮮衣怒馬,神機營的紅夷大炮更是氣勢十足——京營的軍官和兵士大多是勛貴子弟,光論外表,可比飯都吃不飽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