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的周密部署,讓一南一北兩支援軍陷入了困境,無法支援京城吳三桂的一萬精兵被尚可喜四萬東江兵擋在薊州,寸步難行;高起潛、祖寬等人為首的六萬大軍則被鄧范七八千人拖在威海衛,騎虎難下,進退維谷。至于西面的虎大威、楊國柱等人,一來顧忌文登營的實力,二來不愿與這支功勛卓著的強軍同室操戈,以種種理由拖延兵部的調遣,楊嗣昌三面合圍文登營的計劃徹底破產,使得陳雨可以心無旁騖地率領四萬主力大軍對付朝廷。
“清君側”的一盤大棋初建成效,一切都按照陳雨的原定計劃順利進行,親文登營的勢力樂見其成,朝廷方面則惶恐不安。
在崇禎等君臣眼中,大明的統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機,而在千里之外,卻有人把這看作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盛京,皇宮。
滿清權貴悉數到場,在皇太極的主持下商議如何利用明廷的這次危機做文章,為大清謀取利益。
主管兵部的成親王岳托向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權貴們通報了滿清從明國境內探知的消息。
“……陳雨廣發檄文后,迅速起兵,不走陸路,由海路北上,圍困明京師,朝野上下束手無策,而勤王平亂的兵馬倉促之下來不及調集,西北各軍鎮尚未出兵,遼東鎮派出吳三桂南下,原本監視文登營的數萬大軍則在山東境內,與陳雨留下的一支偏師糾纏。目前看來,明京師孤立無援,而文登營攻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場動亂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豪格問“陳雨北上的兵力有多少?”
岳托回答“據探子回報陳雨統領的主力約為四五萬左右,另外東江鎮總兵尚可喜從皮島等地糾集了四萬人一同前往,總兵力將近十萬。”
“十萬?”豪格倒吸了一口涼氣。當初他和阿巴泰的兩三萬大軍被文登營幾千人利用地利人和的優勢折磨的死去活來,大敗而歸,現在居然總兵力有十萬之多,簡直讓人不寒而栗。
多爾袞看出了豪格的心思,說道“肅親王不必憂慮。這十萬人中東江鎮就占了一半,自從毛文龍死后,東江鎮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前年陛下親征朝鮮,如果不是陳雨斷了后路導致大清提前撤軍,皮島早就被鏟平了。我們需要提防的只是陳雨的四五萬人。”
岳托也說“睿親王所言極是。據探子稱,即便是這幾萬人,也是陳雨為了北上臨時擴充的,大部分還是威海衛和鐵山屯田的青壯,未經歷過實戰,其核心力量,還是參與過朝鮮平安道和明國京師幾次戰役的萬余人。”
皇太極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今日把諸位都召集過來,不是為了探討文登營的兵力虛實,而是商議如何利用陳雨此次‘清君側’兵亂的機會,為大清謀求好處。”
豪格不解地問“父皇,明國君臣狗咬狗,我們看熱鬧就好,還有什么商議的?”
皇太極恨鐵不成鋼地地瞪了他一眼,轉而問多爾袞“墨爾根代青有什么見解?”
多爾袞略一思索,然后試探著說“陛下的意思,可是趁著這個機會,打著替崇禎解圍的機會入關?”
“還是墨爾根代青遠見卓識,豪格打仗還行,治國理政比你差遠了。”皇太極點頭道,“如今大清與明國打算議和,雙方關系略有緩和,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發兵。朕再考考你,大清為什么要出兵,出兵又能有什么好處?”
多爾袞低頭想了想,鎮定地回答“出兵的原因顯而易見陳雨野心勃勃,絕不甘于屈居山東一隅,悍然發動兵亂,如果讓他成功,即便不能取明皇而代之,也會竊取軍政大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此人練兵打仗的本事都不俗,對大清又素來敵視,有這樣一個人掌控明國朝堂,絕非大清之福,所以,我們決不能讓他上位。”
皇太極贊許地點頭“說的很好,繼續。”
“至于出兵的好處嘛,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