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正當袁紹發動戰爭準備消滅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熊晨飛在揚州卻準備普及教育。
作為一個從現代中國穿越過來的華夏子孫,對于華夏引以為傲的一些偉大發明,他自然知道一些。
之前他“發明”的九九乘法表和算盤已經引起了包括揚州在內各地的震動,前來太平書院求學的名士和學子絡繹不絕。
其中也包括各地的商賈。
當然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怎么將這些發明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中。
而看著書院學子還在用質量粗糙的蔡侯紙,有些學子手中的教材甚至還是一些陳舊的竹簡,熊晨飛心中卻涌現出了一個驚人的想法。他想將他在那個時空學到的知識運用在這個時代加速知識的普及,同時加速戰爭的進程爭取早日統一天下最大限度減少戰爭帶來的破壞…
于是熊晨飛發出號令招來了除去在孟獲手下任職的天魔門羅嵐以外的所有頭領和壽春一些如龐統、楊弘、袁渙、張峰、牛亞軍、韓宇等主要文武大臣召開了一個秘密的會議。
會上,熊晨飛向他們表明了想要改良蔡侯紙以及實施其他七項發明的想法,引起了包括陳艷左瀟兩個妻子和所有在場心腹重臣的高度重視,也在他們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
來自后世的熊晨飛,十分堅信這件事情。
他堅定的認為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大發明能夠加速知識的傳播,并且打破士族對于知識的壟斷,讓寒門之人也有出頭的日子。
因此,他就召集這些心腹和智謀之士一起研究如何大量印刷書籍,好讓天下人都能夠讀書認字。
熊晨飛第一個考慮的是何如改良造紙術。
他是從現代中國穿越而來至之人,對造紙術還是略懂一二。
要知道造紙術最先出現,是因為上古先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
這就是最古老的造紙術,也是造紙術的起源。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才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這種方法制造的紙張,后人稱為‘蔡侯紙’。
蔡侯紙相比起以往的紙張,顯得非常便宜,并且紙張的質量也提高了許多。由于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蔡侯紙逐漸被普遍使用。
然而,在熊晨飛看來,漢代的蔡侯紙仍舊顯得有些粗糙,成本還是太過高昂。
若是不能造出廉價的紙,縱然有了活字印刷術,昂貴的書籍,普通百姓家庭想要購買,卻也有些不太現實。
熊晨飛雖然知道一些造紙術的原理和工藝,卻不知道該怎么具體操作。于是就將他知道的一些改良造紙術的方法傳授給了來自岳父天工坊和來自神威門的高手匠人。
比如在原料方面,熊晨飛介紹了利用桑皮、藤皮、竹、檀皮、麥桿、稻桿等造紙,為造紙術的發展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在制作工藝上,他也詳細介紹了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涂粉、灑金、染色的方法。
這些知識雖然很多都是熊晨飛口述的原理,但也聽得這些高手匠人眉飛色舞,紛紛感嘆這位龍之子的不凡。
熊晨飛第二個需要“發明”的就是印刷術。
他在介紹了調班印刷術的原理后,就重點介紹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工藝并不復雜,只需將陶土或者銅、鐵制造成漢字的模樣,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這一次,包括陳艷和左瀟兩個知道熊晨飛來歷之人在內所有人都被徹底震驚了。
這些這此本來應該在九百多牛后的北宋才問世的發明對于這個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