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州的良王與武王休整兩日便同行一起前往簫城。
那次魏忠讓薛凌月去送禮,盡管很不愿意,最后她都去了,找了個滿月禮的借口,阿玉不好推辭,便收下了。
雖說收了東西可兩人后面也沒有再接觸,魏忠倒是過來找魏漓聚過兩次,談了些什么不得而知,可顯然各自心中所期望的事情并沒有太多變化,大家的相處還是那樣平平淡淡。
這邊的兩位王爺剛剛出城,簫城那邊,四皇子賢王已經(jīng)到了。
他聽聞魏漓跟魏忠還在路上,便在簫城住了下來,打算跟著他們一起進京。
這一路上三位親王走走停停,時間越拖越久,而在京中,很多人都有些等不及了。
金鑾殿上,退朝之后三位手握遺詔的老臣一路隨行出殿門。
大殿外,早就有一隊人在那兒等著了,見著三人,各自為隊,護送他們上轎,再送至辦差的衙門或府中。
這三人手上的遺詔是崇光帝生前親手交的,其實他們在朝中的地位都不算高,有一人已到花甲之年,已經(jīng)退位,也成了崇光帝任命的對象。
三人被一道圣旨指為護國大臣,手握遺詔,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于監(jiān)國的太子與鎮(zhèn)國公。
崇光帝何時向三人交的遺詔不得而知,反正人死后這件事情便曝出來了。
為了保證遺詔的安全,此時他們都被重點保護著,以太子為首的一系朝中大臣牽頭,任命鴻武衛(wèi)一路隨行,不光要護他們周全,還會保護一眾兒孫。
三位老臣自知責任重大,被任命以來也特別小心,除了上朝去府衙當差,別的時間一律待在府中閉門不出,也不見客。
自從曝出遺詔之事,京中的風向標早已經(jīng)變了。原本還想著崇光帝寵愛的十四皇子會有一線希望與太子抗衡,如今看來并不。
皇后那邊的擁護者人心惶惶,心里各種不安。
要說崇光帝傳位之事,如果真有意傳予十四皇子,死前應(yīng)該已經(jīng)下旨才對,而今弄得如此復(fù)雜,很多人猜想崇光帝不光沒有廢太子之心,還害怕皇后的勢力過大影響皇權(quán),清醒之時留下的后手。
這件事情皇后表面上一直沉默著,十四皇子年紀過小也參與不到朝堂上面來,她還沒有垂簾聽政的本事,最近在表面上倒是消停了不少。
而太子那邊,此時無疑風光無限。
魏浩堅信那遺詔上的人是自己,平時里春風得意,私底下也在拉攏那些搖擺不定的勢力,以保萬一。
他跟萬皇后斗了那么久,也清楚那個女人并不會輕易放棄,越是臨近三王回京之時,情形越是緊張,指不定那天就會出現(xiàn)一支反軍,到時將城一破,血洗金鑾殿,什么都沒有了。
早朝之后,魏浩回了一趟府,探子來報,三位親王已到簫城,按理日便可回京。
魏浩一聽,喜出望外,招了親信進來安排幾天后的迎接事宜。
不管先前有多少過節(jié),現(xiàn)下幾個皇弟愿意回京,差不多也是認了他的地位,只要他登上皇位,過往暫時也不想去追究。
魏浩安排好這些事項,等到府衙那邊下值之時,騎馬帶上一隊人去了戶部士郎的府邸。
戶部士郎仲幗正是這次手握遺詔三人中聲望最高的一位,他一身清廉,活到當下已是半截身子埋入黃土的人了,所住的院子卻只是一個四合小院,門庭簡陋,頂上連個門牌都沒有。
以往仲幗上值都是步行,現(xiàn)下有了轎子跟護衛(wèi),總算有那么點當官的樣子了。
魏浩去到的時候仲幗剛下值回府,兩人見面相互行禮,魏浩便提到三王幾日后回京之事。
“仲士郎,圣上已經(jīng)薨天多日,國一日無君便根基不穩(wěn),屆時還請三位在文武百官面前早早將遺詔公告天下?!?
魏浩不光來催他,同時還讓人將另兩位也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