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正迫于百姓輿論、大臣催促,而自己又覺得時機不成熟的窘迫中,漢王竟然退回了整整一車贓款!
吃到嘴里的肉還要吐出來,這比沒進口袋就搶走難多了。
雖然這和他所貪數額相比,還不到十之一,但對于國庫空虛、捉襟見肘的朱瞻基來說,還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再說,這是個此消彼長的博弈,朝廷多這一車贓款發不了財,可朱高煦少這一車財寶,就像剪掉了翅膀上的長羽。
關鍵是,漢王退這一步,皇上便可以毫無顧忌的砍了那些互相勾結、抱團貪污的官員的頭。整頓吏治,殺一儆百。
徐之錦欣喜的領命去了:呼延這次可讓大理寺立了一大功。
朱瞻基也深深的舒了口氣。低頭一看,怎么“告罪書”下面還壓著一本折子?
打開看,還是漢王寫來的,上面陳述了經山東一帶漕河堵塞,申請朝廷撥銀子疏浚,還有細細碎碎幾項,也都是關于民生問題的提案。
朱瞻基大筆一揮,準!
再看最后附加一條,又冒了火:漢王竟要求朝廷同意,允許永樂二年,從樂安遷往平原的樂安人,重新返回樂安居住。
當年永樂帝詔命樂安人,遷往同屬濟南府的平原縣,是為了幫助,因戰事人口凋零的平原縣,恢復戰后經濟,朝廷做的一些補償措施。
當時因是強行遷移,永樂帝還撥了不少耕牛和農用物資,給這些搬遷的樂安人,這才平息了民怨。
如今時隔多年,在漢王需要招兵買馬、擴充軍力的時候,卻提出要讓樂安人回歸,這不是司馬昭之心嗎?
“真是無恥!你看看,他是不是以為退了一點銀錢,就有了跟朕條件的籌碼?”
旁邊的張樾撿起皇上扔在地上的折子,看了一眼,他都有些佩服呼延錦,漢王寫的奏請事件,和他猜測幾條中的一條,如出一轍。
“恭喜皇上!您離您的目標又近一步了。”
張樾將折子放回龍案上,繼續說道:
“如今圣上要滅漢王,師出無名容易落下口舌,還不如讓人看看,漢王的貪婪嘴臉。讓他以為您軟弱好欺,只會自大妄為,做出不法的事情來。
他一再造反,圣上都選擇原諒,厚賞安撫,可事不過三,總有忍不可忍的時候。
至于平原縣的樂安人,二十年的積累,不是那么容易放棄,只要讓平原縣以去年蝗災為名,減免今年的賦稅,臣相信,愿意走的百姓也不會多。”
“你是說,朕應該姑息養奸、以退為進?”
“正是。”
朱瞻基覺得今天的張樾格外有頭腦,于是欣然拿起筆,批了一行字:自愿申報者可。
“申報時,再讓他們提供祖宗十八代的戶籍證明,宗族要證明他爹是他爹,保證沒人愿意遷回樂安。”張樾一本正經的補充道。
這下連旁邊的蕭忠也忍不住想笑了。
漢王府里的漢王,拿到皇上的批復欣喜異常,手上不斷抖著那份批復笑道:
“看看!一試便知,朱瞻基還是個毛頭小子!朱恒,你趕快調集人手,丈量出一些荒地來,等著迎接回歸的樂安人!這件事本王想了好久,卻從不敢提。沒想到,皇上竟然批了!”
樂安知州朱恒領命走了。指揮王斌疑惑道:
“為何那蒙面人料事如神?他武功高強,若是江湖中人,為何對朝廷之事如此熟悉?若是朝廷中人,武官中又并無這號人物。
會不會......是皇上派來誘您上鉤的人?”
漢王搖頭笑道:“他知道我們的一些事,從現在的跡象來看,皇上并不知曉。若說得有理,可以采納,難道本王自己沒有判斷嗎?”
王斌幾人也想不出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