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星系結構的觀測。據悉,這個銀河系最新地圖主要基于“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紅外線攝像儀所收集的觀測數據。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星系進化專家約翰加拉格爾說,“通過紅外線波長,你可以透過灰塵實際地看到我們銀河系的真實結構。”
當前,“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所呈現的高清晰圖像使天文學家能夠觀測大質量恒星是如何進化、宇宙結構是如何成形的。
歐洲航天局2016年9月14日公布了一幅借助“蓋亞”空間探測器測繪完成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114億顆恒星的位置和亮度。這是迄今人類繪制的最精確銀河系地圖。[11]
觀測特點
在北半球夏季看到的銀河(在天蝎座、人馬座延伸至夏季大三角,甚至仙后座)最明顯,冬季銀河很黯淡(在獵戶座與大犬座)。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恒星組成;而后,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恒星系統。
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right nas)認為銀河系是扁平的。1755年,德國康德和郎伯特(bert nhann herich)提出了恒星和銀河之間組成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繪出了銀河系的扁平形體,并認為太陽系位于銀河的中心。
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harlo shaley)經過4年的觀測,提出太陽系應該位于銀河系的邊緣。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得布拉德(ldbd bertil)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
在18世紀后期,f赫歇爾用自制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恒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恒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恒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
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
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恒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恒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恒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
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恒星系統,太陽不在其中心。
沙普利計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
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后,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1200億顆恒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
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4萬億倍,大致10倍于銀河系部恒星質量的總和。
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恒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于銀河系的年齡,占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在12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5億多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大爆炸大約發生于138億年前。
2014年,科學家公布了最新的觀測數據,銀河系的質量僅為仙女座的一半。這個研究結果來自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宇宙學家馬修·沃克,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上。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