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地球表面除海水對生物起到庇護作用以外,又增加了一層保護層,從而為古生代植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最早的昆蟲已經絕滅了,但昆蟲是迄今居住在地球上的最成功的動物。
它們是最早的陸生動物。熱帶雨林是生物最繁盛的地方,昆蟲構成了其中動物和植物總重量的三分之一。
堅固的外骨骼保護了小動物使其免受傷害,在干旱少雨的時候也能避免被干死。昆蟲一次能產幾百只,有時甚至幾千只卵。即使在最危險或最惡劣的環境里卵也能夠孵化長大,產生更多的昆蟲。
在植物和昆蟲為兩棲類創造好條件的4000萬年以后,兩棲類才從水中爬上岸邊,這里的植物和植食性動物了充足的食物。因為沒有更大的動物與之競爭,兩棲類迅速擴散開來。在距今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總鰭魚的一支已進化成原始兩棲類。其中主干為迷齒類,其次為殼椎類和滑體類。
石炭紀和兩疊紀(約363251億年前)
石炭紀時期,氣候潮濕,因而出現了新的奇特的森林,這是陸地上最早的森林。這些森林不像今天的沼澤森林那樣茂密、黑暗,它們由木賊、厚層的蕨類植物和又高又細的樹木組成。新的奇怪的動物在這奇特的景觀中定居下來。
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兩棲類動物在濕潤的環境中繁盛起來,體形巨大的昆蟲也是如此。
昆蟲是最先掌握飛行技術的動物。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甚至魚類都是在它們之后飛上天空的。飛行大大有利于躲避捕食者、征服新的領地和尋找新的食物來源。起初,昆蟲可能跑、跳或從樹上滑行下來,體型更有利于運動的昆蟲常常存活下來,終于它們發育出翅膀。
到距今二億五千萬年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生物史稱為中生代,包括了地質史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點是繼續向適應陸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進化出花粉管,能進行體內受精,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更能適應陸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動物界中爬行動物也迅速發展,演化出種類繁多的恐龍,成為動物界霸主,占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
爬行類的進化 (約25205億年前)
爬行動物包括大型肉食性動物,輕巧的捕獵動物,身披鱗甲、嘴巴像豬一樣的植食性動物和像鱷魚一樣的食魚動物,它們與最早的恐龍生活在一起。許多爬行動物比最早的恐龍大而且更常見,但這些爬行動物與恐龍都比最早的哺乳動物大得多;這一時期出現的哺乳動物長得都不比老鼠大。
從脊椎動物的方面來說,三疊紀雖部份繼承了古生代的生物成分,但更重要的新的生物類型的出現。在脊椎動物中,除新出現龜鱉類外,更為重要的是槽齒類爬行動物的出現,并從它進化出鱷類、恐龍,以及后來的翼龍、鳥類等,為地球開創一個嶄新的生物局面。
武氏鱷、吐魯番鱷均為早期槽齒類代表。不過,三疊紀最具進化意義的事件要算哺乳動物的出現,它是從一支基底爬行動物進化來的。當時它雖還弱小,但進步的構造特征預示它日后統治世界的強大的生命力。肯氏獸類是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行過程中的一旁枝。
三疊紀早、中期植物的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晚三疊世生長在沼澤中的木賊類、羊齒類相當繁茂,低丘緩坡則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柏、蘇鐵等。盛產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減絕,種子蕨大部消失,柯達樹類趨于衰減。
從大約3億年前直到7000多萬年以后的三疊紀時期恐龍剛剛興起之前不久,異齒龍這樣的動物是陸地上的統治者。
海中的爬行類怪物:2.35 億年前,爬行動物于三疊紀中期進入水中。它們的身體長到像鯨魚那樣巨大,并在隨后的1.7億年里統治海洋直至恐龍時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