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碟型棄艦研究項目的展開,比核能更強大的正反物質湮滅能量逐步為人類所運用。粒子武器的發展瓶頸也終于被突破了。
相比這些,各國目前都開始對地球外的能源研究起來,尤其是恒星能源,如果能夠轉換利用,對各國的助益之大,可以想見。
恒星都是氣態星球。晴朗無月的夜晚,且無光污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多顆恒星,借助于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系中的恒星大約有15004000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恒星。
恒星的兩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溫度和絕對星等。大約100年前,丹麥的艾依納爾·赫茨普龍(ei
a
he
tzs
u
n)和美國的享利·諾里斯·羅素(he
n
is rsell )各自繪制了查找溫度和亮度之間是否有關系的圖,這張關系圖被稱為赫羅圖,或者hr圖。在hr圖中,大部分恒星構成了一個在天文學上稱作主星序的對角線區域;在主星序中,恒星的絕對星等增加時,
其表面溫度也隨之增加。90以上的恒星都屬于主星序,太陽也是這些主星序中的一顆。巨星和超巨星處在hr圖的右側較高較遠的位置上;白矮星的表面溫度雖然高,但亮度不大,所以他們只處在該圖的中下方。
恒星演化是一個恒星在其生命期內(發光與發熱的期間)的連續變化。生命期則依照星體大小而有所不同。單一恒星的演化并沒有辦法完整觀察,因為這些過程可能過于緩慢以致于難以察覺。因此天文學家利用觀察許多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恒星,并以計算機模型模擬恒星的演變。
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哲學家羅素首先提出恒星分類與顏色和光度間的關系,建立了被稱為“赫羅圖的”恒星演化關系,揭示了恒星演化的秘密。“赫羅圖”中,從左上方的高溫和強光度區到右下的低溫和弱光區是一個狹窄的恒星密集區,我們的太陽也在其中;這一序列被稱為主星序,90以上的恒星都集中于主星序內。在主星序區之上是巨星和超巨星區;左下為白矮星區。
天文學家經由觀測恒星的光譜、光度和在空間中的運動,可以測量恒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和許多其他的性質。恒星的總質量是決定恒星演化和最后命運的主要因素。其他特征,包括 直徑、自轉、運動和溫度,都可以在演變的歷史中進行測量。
描述許多恒星的溫度對光度關系的圖,也就是赫羅圖(hr圖),可以測量恒星的年齡和演化的階段。
恒星并非平均分布在星系之中,多數恒星會彼此受引力影響而形成聚星,如雙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團等由數萬至數百萬計的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當兩顆雙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其引力作用或會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獲得吸積盤氣體成為新星。
在宇宙發展到一定時期,宇宙中充滿均勻的中性原子氣體云,大體積氣體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穩定造成塌縮。這樣恒星便進入形成階段。在塌縮開始階段,氣體云內部壓力很微小,物質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墜落。
當物質的線度收縮了幾個數量級后,情況就不同了,一方面,氣體的密度有了劇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轉化成熱能,氣體溫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氣體的壓力正比于它的密度與溫度的乘積,因而在塌縮過程中,壓力增長更快,這樣,在氣體內部很快形成一個足以與自引力相抗衡的壓力場,這壓力場最后制止引力塌縮,從而建立起一個新的力學平衡位形,稱之為星坯。
如果溫度不足以點燃氫核,會形成褐矮星
。
星坯的力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