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聽到該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約翰維大說“地震起因還是一個謎,而這一理論可以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我們發現海平面高度在數米范圍內的改變所產生的力量會顯著地影響地震發生的幾率,這為我們向徹底了解地震的起因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哥奇蘭等人首次將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并計算,并對地震和潮汐壓力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采用的計算方法來自于日本地球科學與防災研究所的地震學家田中。
田中從1977年至2000年間球發生的里氏55級以上的板塊間地震中,調查了2207次被稱為“逆斷層型”地震發生的地點、時間等記錄,以及與發生地震時月球引力的關系,結果發現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潮汐對斷層面的壓力有很高的關聯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斷層錯位時,發生地震次數較多。
田中認為“月球的引力只有導致地震發生的地殼發生異常變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它是地震發生的最后助力,相當于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行至地球的陰影后時,太陽光被地球遮住。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180°。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食兩種(沒有月環食,因為地球比月球大)。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月球直徑約為3476千米,大約是地球的14。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于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食。
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月球上并不會出現月環食,因為月球的體積比地球小的多。
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
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于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于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食和月偏食兩種。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食時,月球會完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食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