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年齡較大、已經遭到結構性破壞的地區的景象。圖八底部亦顯示了這種地質構造。裂痕是一種較年輕的地質構造,因為它通常表現為切割其他地質結構,同時裂痕兩壁有突出的露頭。
土衛二上存在構造作用的另一例證是槽溝結構,它由一系列呈曲線狀的槽溝和山脊構成。這種條紋狀結構最初是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通常是平坦地形與撞擊坑地形的分野標志。在圖六和圖十中均可見到這種地質構造(圖十中的為撒馬爾罕槽溝)。這種槽溝地形容易令人聯想起木衛三上的相似地貌。
不過土衛二的槽溝構造要比后者復雜木衛三上的槽溝為平行排列,而土衛二的槽溝排列則顯得較為凌亂,形狀也多為鋸齒狀。引人關注的是卡西尼號在對撒馬爾罕槽溝進行觀測時發現了一些暗點(直徑125750米),它們平行排列于槽溝旁,有推測認為這些暗點是位于該地區的陷坑。
除此之外,土衛二表面還有多種地質構造。圖九顯示了一種狹窄的斷裂地形(通常有數百米寬),該地形由卡西尼號發現。這些裂縫常常貫穿于撞擊坑地形之中,其深度也只有一兩百米。其中的許多裂縫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撞擊坑所產生的微薄表土的影響,導致裂紋走向經常發生變化。
旅行者2號在土衛二表面發現了兩種平坦地形。這些地形的地勢起伏較小,較之撞擊坑地形,其撞擊坑數目也很少這表明這種地質構造的產生年代較晚。其中的典型——錫蘭平原,從照片上就未發現可見的撞擊坑。
而在錫蘭平原西南方的另一個平坦地形,則縱橫交錯著數條槽溝和懸崖。其后,卡西尼號也曾觀測過這些平坦地形,其中包括了錫蘭平原和蒂雅平原,并拍下了高分辨率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這些地形中其實布滿了較低的山脊和較淺的裂縫。
目前認為,其中的裂縫是由于剪切形變造成的。其中拍攝的錫蘭平原的照片顯示該地區仍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微小撞擊坑——依據這些撞擊坑估計,該地區地表的年齡從17億年到37億年不等,具體年齡取決于撞擊坑的分布情況。
卡西尼號對土衛二表面進行觀測的區域的擴大使得更多的平坦地形得以發現,特別是在土衛二朝向軌道運動方向的球面上。這些地形上布滿了數目眾多的槽溝和山脊,類似于南極地區的變形構造。這些地形正好位于錫蘭平原和蒂雅平原的球體對立面上,表明這一地區受到了土星引力潮汐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