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他們都清楚土星和木星距離非常遠。
木星與太陽的最遠距離是816,520,800千米,或大約8.165億千米,合5.46天文單位。最近距離740,573,600千米,或大約7.406億千米,合4.95天文單位。
土星與太陽的最遠距離1,513,325,783千米,或大約15.133億千米,合10.116天文單位。最近距離是1,353,572,956千米,或大約13.536億千米,合9.05天文單位。
那么,當土星與木星位于太陽同一側,且土星位于近日點、木星位于遠日點時,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最近,距離是8.076億千米,合3.59天文單位。即此時土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3.59倍。
當土星與木星分別位于太陽的兩側,且土星和木星都位于遠日點時,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最遠,距離是23.298億千米,合15.576天文單位。即此時土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5.576倍。
雖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來趕路,但他們在路上并沒有因此閑著,他們被安排重新熟悉太陽系。
太陽是太陽系的母星,也是太陽系里唯一自身會發光的天體,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員。它有足夠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3萬倍)讓內部的壓力與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輻射的形式,例如可見光,讓能量穩定地進入太空。
太陽在分類上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矮星,不過這樣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誤會,其實在我們的星系中,太陽是相當大與明亮的。恒星是依據赫羅圖的表面溫度與亮度對應關系來分類的。通常,溫度高的恒星也會比較明亮,而遵循此一規律的恒星都會位在所謂的主序帶上,太陽就在這個帶子的中央。但是,比太陽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較暗淡和低溫的恒星則很多。
太陽在恒星演化的階段正處于壯年期,尚未用盡在核心進行核聚變的氫。太陽的亮度仍會與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當代的75。
計算太陽內部氫與氦的比例,認為太陽已經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約50億年后耗盡進行核聚變的氫,太陽將離開主序星階段,并變成更大與更加明亮,但表面溫度卻降低的紅巨星,亮度將是太陽中年時的數千倍。
太陽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誕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擁有更多的比氫和氦重的金屬(這是天文學的說法:原子序數大于氦的都是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須經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釋入宇宙的空間內。
換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屬,后來誕生的才有較多的金屬。高金屬含量被認為是太陽能發展出行星系統的關鍵,因為行星是由累積的金屬物質形成的。
除了光,太陽也不斷的放射出電子流(等離子),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這條微粒子流的速度為每小時150萬公里,在太陽系內創造出稀薄的大氣層(太陽圈),范圍至少達到100天文單位(日球層頂),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行星際物質。 太陽的黑子周期(11年)和頻繁的閃焰、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圈內造成的干擾,產生了太空氣候。伴隨太陽自轉而轉動的磁場在行星際物質中所產生的太陽圈電流片,是太陽系內最大的結構。
地球的磁場從與太陽風的互動中保護著地球大氣層。水星和金星則沒有磁場,太陽風使它們的大氣層逐漸流失至太空中。 太陽風和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的極光,可以在接近地球的磁極(如南極與北極)的附近看見。
宇宙線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太陽圈屏障著太陽系,行星的磁場也為行星自身了一些保護。宇宙線在星際物質內的密度和太陽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