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離散天體"。
鬩神星(136199 eris)(平均距離68 天文單位),又名齊娜,是已知最大的黃道離散天體。該矮行星距離太陽140億公里,此外,它還有一顆衛星。從而引發了行星的辯論,在發現時候有人聲稱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但是隨后冥王星落敗成為了矮行星,經過激烈爭論后,天文學家最后投票將太陽系行星減為8個,并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此類別還包括厄里斯和小行星谷神星。
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2003年在太陽系的邊緣發現了這顆行星,編號為2003ub313,暫時命名為齊娜,直到2005年7月29日才向外界公布這個發現。據悉,各國天文學家于2006年8月24日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否認其為大行星。
據介紹,齊娜的半徑約1490英里,較太陽系邊緣的矮行星冥王星還要大77英里。而齊娜距離太陽90億英里,這個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三倍,也就是大約97.6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指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齊娜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
這個星體呈圓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兩倍。他估計新發現的這顆星星的直徑估計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這個星體與太陽系統的主平面保持著45度的夾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軌道都在這個主平面里。布朗說,這就是它一直沒有被發現的原因。
2016年1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在太陽發現一顆未為人知綽號“第9大行星”的巨型行星。《天文學雜志》研究員巴蒂金(konstantn)表示,他們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發現這顆行星,雖然沒有直接觀察到。該星體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軌道與太陽平均距離比海王星的遠20倍,這顆新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這行星質量約是冥王星的5千倍,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屬氣態,類似天王星和海王星,將是真正的第9大行星。
太陽系于何處結束,以及星際介質開始的位置沒有明確定義的界線,因為這需要由太陽風和太陽引力兩者來決定。太陽風能影響到星際介質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距離的四倍,但是太陽的洛希球,也就是太陽引力所能及的范圍,應該是這個距離的千倍以上。
太陽圈可以分為兩個區域,太陽風傳遞的最大距離大約在95天文單位,也就是冥王星軌道的三倍之處。此處是終端震波的邊緣,也就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互碰撞與沖激之處。太陽風在此處減速、凝聚并且變得更加紛亂,形成一個巨大的卵形結構,也就是所謂的日鞘,外觀和表現得像是彗尾,在朝向恒星風的方向向外繼續延伸約40天文單位,但是反方向的尾端則延伸數倍于此距離。太陽圈的外緣是日球層頂,此處是太陽風最后的終止之處,外面即是恒星際空間。
太陽圈外緣的形狀和形式很可能受到與星際物質相互作用的流體動力學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在南端占優勢的太陽磁場的影響;例如,它形狀在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擴展了9個天文單位(大約15億公里)。在日球層頂之外,在大約230天文單位處,存在著弓激波,它是當太陽在銀河系中穿行時產生的。
還沒有太空船飛越到日球層頂之外,所以還不能確知星際空間的環境條件。而太陽圈如何保護在宇宙射線下的太陽系,我們所知甚少。為此,人們已經開始提出能夠飛越太陽圈的任務。
奧爾特云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云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proxia)距離的四分一。
理論上的奧爾特云有數以兆計的冰冷天體和巨大的質量,在大約5000天文單位,最遠可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