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結束之后,考生們退出,考官們就開始閱卷。
殿試雖然說是皇上出題主持,更多的時候,只是個名義。
主要的事情還要由考官們來做。
考官以內閣首輔,大學士魏德林為首,還有內閣次輔趙巖松,都察院左都御史楊木生,大理寺卿,以及六部尚書中的吏部、刑部、兵部、工部、戶部尚書,外加翰林院侍講徐道忠等一共十二個人。
禮部尚書和侍郎擔任提調官,都察院右都御史擔任監考官。
判卷的流程跟會試基本一樣,也是糊名彌封、謄錄等等。
殿試沒有淘汰機制,只要是參加考試的貢士,最后都能取得進士資格。所差的只是等級和排名不同。
經過連夜閱卷,最后結果出來。
一甲和二甲一共二十名,考官們不做排名,最后由皇上排名。
剩下的是三甲,由考官們排名。
這個排名,基本上就是最終排名,皇上一般不會干預。
按照大德的慣例,一甲前三名一般會被當場封官。二甲和三甲的進士,可以接著參加翰林院的館選。
館選通過的,就是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之后,補授重要的官職。
館選沒通過的進士,可能擔任中央各衙門的給事中、御史。六部主事,或者到地方州縣擔任推官、知州、知縣等官職。
第二天下午午時,閱卷結束。
在確定一甲二甲名單上,眾人爭論了一個來時辰,才達成妥協。
申時正,名單被提交到了皇上這里。
盛隆皇上看了一下名單,又看了幾分卷子。提起筆,又放下。
“魏愛卿,此前朕讓你放出風聲,說這批進士去西北赴任,可有什么反響?”
我說皇上啊,這話也就說說罷了,你還要當真啊。
“回皇上,風聲已經放出去,貢士們并無劇烈反響。除了少數人有些留戀家鄉外,多數人都表示愿意隨時聽從調遣。”
其實魏德林根本就沒拿皇上的話當回事兒,也沒去搜集什么反應,現在就是隨便應付皇上一下。
“哦,難得他們識大體,顧大局,此次就把他們都放到西北如何?”
“皇上萬萬不可。”
魏德林和趙巖松幾乎異口同聲。
“為何不可?”
怎么什么事情到了你們這里,就都不行呢。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皇上,為國選才,乃是大事。歷朝歷代,以至于我朝,都已成定例。如今突然改變,有失朝廷信用。”
“況且初登進士門第,政務不熟,未經歷練,就到西北去以身犯險,不僅于事無補,恐怕還要白白送了他們性命。”
“倒也有些道理,可是西北各地出缺不少,何人前去補缺?吏部,你們選派官員,進行的如何?”
吏部尚書就怕皇上提到這件事兒,只好硬著頭皮上前一步。
“皇上,正在遴選之中。”
“都一個多月了吧,還在遴選之中?不是有的是人愿意當官兒么?”
皇上啊,是有的是人愿意當官兒,可是他們都愿意當太平官,愿意出任肥缺啊。
就西北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流民遍地,盜賊四起,要錢沒錢,要物沒物,一不小心就把小命丟了,誰愿意到那里當官兒?
與其說是當官兒,還不如說是去送死。
點到了誰,就托那個求這個的上門送禮,我叫誰去啊?
以往都是搶著當官兒,這回都是搶著不當官兒。
“倒是已經點了一些人,可是這些人不是丁憂,就是有病在身。或者不適合去西北,目前尚無定論,還在遴選當中。”
崔謙友你個混賬,你就糊弄朕吧,你以為朕就是傻子?我就不相信了,連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