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遠在馬如月的提醒之下,決定將宜昌縣的學堂都辦起來。
全面開花。
按年齡斷來,連名字都很現代化幼兒園、小學。
當然,中學什么的都不存在了。
畢竟宜昌縣還是有兩個書院。
“江大人能來學院真是蓬壁生輝。”育林學院的老學究馮先生接待了江智遠,不知道他來所謂何事。
“馮先生,您可是一直扎根在學院里,是一個好先生。”江智遠道“我就來看看咱們學院的情況。”
這個學院說到底是馮先生私人創辦的,有書生八個。
“之前有十一個,有三個家境貧寒,實在無力承擔。”馮先生無不婉惜的說道“很多有本事的人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里面。”
他有心想要幫忙,但是個人的力量有限,讀書開銷大,他也有心無力。
江智遠一一記錄下了每一個人的名字的家庭住址。
既然先生說很不錯,他不妨投資一下。
正如馬如月所講,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人才。
這些都是現成的,只是需要拉一把。
總比小孩子投資來得快。
江智遠讓江智路挨個兒的去將三人請來。
“這個不正是馬家村的那位先生嗎?”江智路指著其中一人道。
原來是馬如青同窗,已經被請去當先生了。
是啊,這是一個極好的辦法。
江智遠分別在宜昌縣所轄的十二個鎮上開設了學堂。
也不用叫那花里胡哨的名字了。
就是宜昌縣第一學堂,第二學堂……一直到十二學堂。
江家大壩和馬家村算是宜昌縣的兩個特例。
全縣倒也有那開私塾的,這種都是有錢的大戶為自己家兒女謀劃的福利,并不是人人都可比的。
有錢人家讀書,沒錢人家一樣要讀。
用馬如月的話說,沒傘的孩子應該跑得更快。
這些學堂里的先生有些是家境貧窮的書生,教孩子們啟蒙完全沒有問題。
為了能保證他們自立更生的同時,每隔六天進行為期兩天的集訓,就是由書院的先生為他們解惑,內容包括怎么樣教導孩子和他們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有先生幫襯,還有錢賺,大大的提高了這些書生讀書的積極性。
有好幾個想要放棄的又重新拿起了書本。
而且,每一個人都特別的認真。
到學堂里學習的孩子無一不是采用自愿的原則。
只要你想讀書,學堂的大門就常打開。
十二歲以下的兒童都有機會進來。
但是,不能調皮搗亂,犯了錯的孩子立即就會受到懲罰的。
為了能吸引住更多的孩子上學,學堂里還包了午飯。
不僅能吃飽,每隔十天還有一次肉吃。
這在窮鄉僻壤的鄉下孩子來講簡直就是最大的獎賞。
“學堂里的人說好多孩子還是奔著為吃肉來學習的。”江智遠從來沒想到采納了馬如月的意見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再定一個規矩,每半年舉行一次考試,考到全縣第一名的孩子獎勵十斤肉;第二名的六斤,第三名四斤;全學堂第一名的三斤,第二名的兩斤,第三名一斤,取高者發,不可兼得。”馬如月想起了現代看見的一則新聞,期末考試了,獎臺上的孩子們人手提一塊肉,那是他們努力了一學期考到好成績的犒勞。
在物質并不缺乏的現代倘且喜氣洋洋,如果這個規矩一出來,可想而知效果有多好。
江智遠愣愣的看著馬如月,這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樣。
讀圣賢書,難不成為是了那幾斤豬肉?
“高大尚的理論要到一定的程度講才有用。”馬如月道“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