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來半斤鹵豆干半斤花生米,再來半只豬蹄。”
“好勒,加在一起一塊錢,送您三勺鹵汁。”劉淑慧利落的接過客人遞過來的一個大飯盒,把客人指定要的東西都稱好裝進去。
最后,又給她舀了三勺鹵汁放進了豬蹄里面。
滿滿的三大勺,看得客人眼睛都亮了,不說這豬蹄聞著就是香噴噴的絕對好吃。
光是這些鹵汁,拿回去,自己加點東西炒了又是一道好菜了。
這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過來的,聞著這香氣馬上就在咽口水了。
她覺得好氣又好笑,也是一陣陣心酸。
家里經濟條件不好,難得加一次餐,也難怪孩子這么饞了。
她自己端著裝了鹵汁的碗,把另外的碗讓孩子捧著回家,還先給孩子嘗了半片豆干。
孩子臉上欣喜的表情絕對不是假的,“天啊,這香干比肉還要好吃。”
家里住在這附近的孩子都很開心,可以帶著鹵汁回家拌飯吃了。
而且,就算舍不得天天吃肉,但是素菜還是可以經常買一買的。
還真別提,自己家里的炒菜跟著鹵菜一對比,那根本就是豬食。
吃著鹵菜,哪怕只是吃素的,也跟吃肉的感覺差不多了。
很多人節省慣了,哪怕劉淑慧給了鹵汁,也想著要多給一點點。
于是她就一個個耐心的解釋著“這些鹵汁也都是老板用好材料熬出來的,也花了不少錢。”
大部分人都是理解的,畢竟這鹵味的香氣可不一般,如果不是給了好料估計也做不出來。
而且,店里的顧客主要是到市場買東西的,很多都是以前一號店或者蒸味或者面包坊的熟客。
再不然,也是街坊鄰居,都認識陳玉枝顧依依的。
因此,倒是沒有人懷疑老板娘的廚藝。
還有一部分顧客則是s大的師生,他們也是食堂吃多了,偶爾出來打打牙祭。
雖然學校里是有生活補助,也不多,去飯店吃不起。
到這里買點鹵菜,剛剛好。
手頭緊的就光買一些素的,手頭上好一點的買些葷菜比如豬蹄啊肉之類的。
還有一些人正好喜歡豬大腸,這家鹵味店可以說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要。
所以,生意怎么可能不好?
而且許多人都成了回頭客,不說天天,一個星期買一兩回那還是可以的。
特別是s大的有些教授,都是那個特殊年代過來的,現在家里沒有燒飯的婆娘。
或者,婆娘那手藝是一般般,僅僅只是將菜炒熟而已。
一個月結束的時候,顧依依盤點了一下,除了霍二牛陳玉枝她還招了兩個人分別是劉荷花劉淑慧。
除掉四個人的工錢還有一些雜費,再扣除那些肉啊菜啊的成本,這些東西加起來差不多估算是一千五百塊。
而這個月收入累計是兩千八,也就說純利潤一千三。
別說是陳玉枝,顧依依都有點驚訝了,這才一個月買房子的錢就掙回來了。
她是知道這里開店生意絕對不會差,卻是沒有想到這么好,比她其他店面的生意還要好。
而且鹵菜實際上比原本的蔬菜肉食重稱多了,這些東西利潤很高的。
說來說去,開鹵肉店主要是靠品牌和口碑,她得慶幸自己廚藝不錯所以能夠做出來這些好吃的東西。
這還只是第一個月,以后的利潤會更好的。
一下子,別說是顧依依陳玉枝了,霍二牛也很開心,整天都是樂呵呵的。
也難怪做小生意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了,實在是賺錢啊,改革開放之初許多人都是靠著小本生意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后,再去做其他的,后來才慢慢的發展成為大老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