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華雄被斬的消息,報上虎牢關來。
李肅慌忙寫告急文書,稟報董卓。
董卓受到軍書后,急忙召集李儒、呂布等商議。
兩人到齊,董卓對李儒問道“文優,你不是說你座下一弟子與袁紹已經暗中聯系,他也愿意合作,將與他有隙的將領送上門來,讓我等斬殺一番么?”
李儒忙拜下身道“我那弟子為人低調,但聰慧過人,既然說出此語,必定已經準備妥當了。如今,只怕是袁紹不能震懾得住各諸侯,才導致如今之局?!?
董卓點了點頭,“如此真的是可惜了,華雄只斬殺了3員敵將?!?
李儒眼珠一轉,道“如今諸侯們各懷鬼胎,人心不齊,只要在稍用計策,必定能使他們分崩離析?!?
董卓聽后問道“那如今當如何?”
李儒道“為今之計,當兵分三路。一路急馳虎牢關緊守城門,一路前往函谷關把持要塞,最后一路大軍由相爺您親自帶領,在虎牢關外與諸侯對峙,只要虎牢關不失,洛陽固若金湯。”
董卓頓覺奇怪“為何還要分兵去函谷關呢?”
······
······
原來,東都洛陽有兩座險關,一曰虎牢,也是就汜水關,在洛陽以東;一曰函谷,在洛陽以西,為長安門戶。
李儒拱手道“守虎牢關,則洛陽不失;守函谷關,則后路不斷?!?
董卓聽完,覺得頗有道理,便點頭同意。
他隨即起兵二十一萬,分為三路而來一路先令李傕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一路令郭汜領兵一萬,鎮守函谷關,不容有失;而董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同守虎牢關。
······
······
虎牢關李儒府邸,只見李儒端坐在大堂之上,堂下站有一少年,定睛看去,不正是那日托呂布救華雄之人么?
只見那少年低頭,慚愧道“某早知袁紹心懷鬼胎,遂設法與之聯系,其也確實愿意和我等合作。這本就是兩方得利的事,原想多斬殺敵方幾員大將的,誰曾想最后只得了這3顆人頭,為此我還曾專門提醒過袁紹,奈何······”
李儒搖頭道“無妨。你所獻的分兵駐守函谷關的建議甚好,某之前還未曾想到?,F在想想,倘若敵人先知先覺,拿下函谷關,我等就被困在洛陽了,現在可算是進可攻退可守,只是······”李儒突然賣了個關子起來。
那少年聽了李儒說了一半的話,猛的有些緊張,趕忙問道“只是什么?李師,難道我還考慮掉了什么呢?”
李儒看著略有疑惑的少年,打趣道“沒有。我想說的是你這孩子內慧于心,才略過人。只是,怎就這般不愛出風頭?否則以你的心智,少年之中,何人可敵也?吾嘗聽聞曹操麾下有兩異人何二、扶蘇。二人皆于黃巾大亂中嶄露頭角,封官拜將。但在某看來,此二人差你遠異。”
那少年確定自己沒有漏算什么,頓時舒緩了口氣,然后便回復了剛剛平靜的神情,不悲不喜的說道“李師,某之志向不在于聞達于諸侯!暢游天地間,冷觀百般人,豈不快哉?”
李儒見此無奈道“也罷,隨你吧。只是今后恐怕某也要被你作槍使使了?!?
少年不在言語,含笑而拜。
······
······
探子得知董卓軍的動向,拍馬來報袁紹。
袁紹趕忙召集眾人商議對策。
有了孫堅的前車之鑒,又有華雄那后事之師。大會之上,各諸侯之間相互推諉,誰也不愿去打頭陣。
最后實在看不下去的曹操道“這樣僵持著也不是辦法,總不能讓董賊笑話吧!不若就大家一起同攻虎牢關吧。”眾人這才同意。
可是因為先后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