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進化的研究可以為生物進化過程佐證,為深入研究進化機制重要依據。”
“廣義的分子進化有兩層含義!”紀原說完,停了下口,看了眼下面一個個抬頭的同學,想了想問道“有哪位同學知道,什么叫分子進化?”
劉洛皺了下眉頭,在書本上寫上一行字分子的進化起源?
“老師,原始生命出現之前的進化,即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二是原始生命產生之后生物在進化發展過程中,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生物進化的關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分子進化。”坐在前排的一位學舉了下手,干脆利落的回答出來。
紀原贊許的點點頭“沒錯,這就是分子進化,地球的歷史約有50億年前。”
“60年代末在南部非洲的前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種古老的細菌化石,它的生存年代約在32億年之前。”
“另外還發現一些更古老的類似原藻類的微小生物化石,它的生存年代約在34億年以前,這是地球上發現得最早的生命的記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關于地球以及其他天體上的生命進化的研究方面,1936年生物化學家 an奧帕林提出的團聚體理論。”
“還有1952年jd貝爾納提出的粘土表面理論,s福克斯和k原田馨提出的類蛋白微球體理論、1969年江上石二夫提出的海生顆粒理論等都各自具有獨特的見解。”
“如果有同學想了解的,可以去翻下相關的資料,上面有著很詳細的注釋。”
紀原停了下看著安靜的教室,便又接著道“在1975年物理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卡爾文在總結各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模型,認為最初覆蓋于地球上的那些致生元素先是形成各種原始的致生分子(甲烷、硫化氫等)。”
“
劉洛站了起來開口道“老師,我想問下分子在許多種能源(比如包括太陽的紫外線、電離輻射能等)的影響下進一步形成低分子有機化合物。”
“再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過渡到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有不有這個可能?”
紀原聽完劉洛的問題,想了想道“關于生命起源的原始環境條件,奧帕林曾有專著論述。”
“第一個嘗試用實驗論證奧帕林理論而獲成功的是h尤里和sl米勒,他們在1952年首先模仿生命前時期的環境條件。”
“在甲烷、氨、氫和水的混合物中通過放電反應形成多種產物,包括有各種氨基酸、嘌呤、嘧啶和一些簡單的糖類分子,以后在另一些條件下發現核苷的磷酸化現象。”
“從1968年以來人們發現在星際空間同樣存在有類似的有機化合物分子,在太空隕石以及月球塵埃中有些跡象顯示甚至有氨基酸的存在的。”
劉洛這時想了想又開口問道“老師,生物分子在地球表面沒有酶促反應能形成進化嗎?”
“生物大分子可以在原始的地球表面不通過酶促反應而在生物體外形成,蛋白質和核酸在前生命進化階段中哪一種出現在先以及他們的相互依賴關系究竟怎樣,都是研究和爭論中的問題。”
“所以”紀原看著劉洛道“從總的趨勢來看,愈是低等生物dna量愈少,愈是高等則愈多。”
“但是,這規律對于某些生物顯然并不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生物愈是高等則所需要的基因愈多,可是進化達到某一階段以后,基因的數目便不再相應地增加。”
“在細菌的呼吸代謝和氨基酸、核苷酸代謝途徑與人沒有多大差別,這一事實足以說明有關的酶的結構基因沒有太大的增加。”
“倍性對于每一細胞中的dna的含量有很大的影響。”
“生物進化過程中 dna的質也在發生變化,用分子雜交方法可以分析各種生物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