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農耕社會來說,沒什么是比立春更重要的日子了。
事實上一直到進入工業時代之前,中國的各個朝代都把立春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朝自然也是相當的重視。每到這一天,上到長安皇宮,下到各州各縣,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
立春當天,要祭春,鞭春,飾春和咬春。
其中,在唐朝大祀、中祀和小祀三個級別的祭祀中,祭春那是妥妥的大祀!
這一天官方要主辦場面浩大的祭祀活動,比如說長安城,“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于東郊”,不光是文武百官們,皇帝也要親自參加……
長安如此,各州各縣自然也不例外。
而作為潞州刺史,當地的最高長官,李元嘉自然是不可能不出席這樣重要的場合,不光是要主持祭春大禮,同時還要親自揮動鞭子來鞭春。而正是早就知道了這一點,所以當陳琳找上門來的時候,李元嘉才會如此的頭疼!
人前露臉什么的不怕,李元嘉當醫生的時候就不怕大場面,幾百人的會場里作報告喉嚨都不帶發干的,更何況現在還是個親王?
不過祭春什么的要念祭詞,這個怎么搞?
雖說融合了記憶之后李元嘉現在的古文功底雖然算不上多好,絕對也不算差,但是這玩意兒他真的沒寫過啊!
所以和潞州別架寒暄完,等人家陳琳說明了來意之后,李元嘉立刻就點了點頭,態度誠懇的說道“一日之計,惟在于寅,一年之計,惟在于春,確實馬虎不得。身為一州之刺史,此事我自然是責無旁貸,陳別架就放心好了。只不過……”
說到這里的時候,李元嘉的語氣頓了一頓。
不過當他抬眼向對面望去,想要等對方主動發問的時候,卻發現潞州別架這會兒卻瞪大了眼睛,正在愣愣的發呆!
眨了眨眼睛,李元嘉略茫然。
按照大家都習慣的套路,這會兒陳琳不是應該張嘴問一句“不過什么”的么?然后李元嘉就可以長嘆一聲,以尚且年幼、經驗缺乏等理由,把寫祭詞的事兒推給這位潞州別架,讓他幫忙寫一篇就行了。可現在的問題是,這位陳別架怎么就突然發起楞來了?
“一年之計,惟在于春,一日之計,惟在于寅……”
“責無旁貸……”
當李元嘉的身子忍不住往前湊了湊,然后隱約聽到陳琳低聲念叨的那幾句話時,臉色瞬間也是忍不住一變!
壞了!
剛才孫鵬還在嘚瑟自己記得這個古老的名言,脫口而出的不是“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那種略白的話,現在看到陳琳那震撼莫名的樣子,瞬間就知道自己這是搞事兒了啊!
這幾句話,還沒人說過?
還有那個“責無旁貸”的成語,也沒出來呢?
果然,還不等李元嘉開口解釋點什么,陳琳已經一拍大腿,蹭的一下站了起來“大王,您這句話說得太好了!一年之計,惟在于春……簡直就是一語道盡了立春這個節日的精髓!無論朝廷還是我等,在立春這天興師動眾的,不就是為了提醒大家要抓緊時間準備春耕和播種嗎?惟有這段時間的辛苦勞作,才有了后面的豐收……”
看著陳琳滿臉激動的樣子,李元嘉嘴角抽了抽,沒有說話。
本質上講,陳琳說的確實沒錯。
聲勢浩大的祭春或許有著很多方面的含義,不過最重要的就是昭告天下,春耕的日子就要到了。鞭春也是如此,用泥土做成一頭牛,皇帝……或者刺史也好,縣令也好,拿著鞭子抽三下,寓意鞭策耕牛下地勞作、犁地春耕,謀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鞭春過的土牛還必須保存七天,為的是讓更多的農民看到,并提醒各位農民抓緊下田!
至于說“人戴春勝,屋掛春幡”的飾春,還有吃蔥、蒜、韭菜等“五新”的咬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