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怎么回事兒,李元嘉還是懂的。
但凡家里曾經(jīng)搞過裝修,或者修過什么東西的,基本上都知道混凝土是水泥加沙石加水而成,只要有足夠的人手慢慢做實驗,總能找到最佳的配比。
但是水泥這東西,李元嘉真的就是外行了。
除了知道水泥是石灰石燒制成的東西,也就是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另外添加一些黏土制成的之外,具體還要添加什么東西,它們的比例是多少之類的細節(jié),簡直就是一頭霧水,完全沒有任何的概念。
不過好在石灰這東西不算稀罕,之前傷兵營里就用了不少,李元嘉想要搞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有了原材料,不停的嘗試就好了。
其實之所以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在古代沒有被發(fā)明,并不是因為技術(shù)要求太高什么的,而是因為人們不像二十世紀(jì)的時候那樣有目的的去研究、去嘗試而已。就好比玻璃、水泥或者焦炭什么的,大家從來就沒想過要去發(fā)明它們,只能等到某個匠人在某個時候發(fā)現(xiàn)了某個特殊的現(xiàn)象,才會把它們給“發(fā)明”出來。
而李元嘉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此!
他不懂得如何去造玻璃,也不知道如何搞出鐵鍋和十三香,更不知道水泥的原料配比,以及翻車的改進方法,但是李元嘉卻知道該如何的去研究,去發(fā)現(xiàn),去制造!
而且更重要的是,韓王府有的是錢,李元嘉也有的是人!
從古至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發(fā)明家永遠都是獨行的斗士,所以無論他們是多么的有毅力,多么的堅持,始終都是在單打獨斗,憑借的也只能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或者個人的超人天賦。
直到十九世紀(jì)的時候,拜爾開啟了團隊合作的大門,然后愛迪生把這種方法給發(fā)揚光大之后,“發(fā)明”才變得容易了起來。
要不然的話,愛迪生那無數(shù)的專利哪里來?
真要是靠他一個人去做實驗的話,做一輩子他才能發(fā)明幾樣?xùn)|西?
所以身為大唐親王的李元嘉,在這貞觀年間就是一個發(fā)明家行列中的。他有足夠的人手去組建一個個的“科研團隊”,并且也有足夠的錢能讓這些團隊不停的做實驗。而且更加的是,李元嘉還能給這些團隊指明一個方向!
所以水泥這種東西,對他來說肯定要比玻璃什么的容易多了。
只不過……
現(xiàn)在的問題是,要不要把這玩意兒拿出來?
水泥確實是個好東西,無論軍事上還是日常生活里,水泥的用處可以說是覆蓋了各個方面。而李元嘉之所以猶豫,除了因為現(xiàn)在的“研究項目”有點多,缺少人手和精力之外,還因為想要用水泥的話,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別以為燒石灰是多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和燃料,那都是要用錢來堆的。
所以認真考慮了片刻之后,李元嘉最終找來了韓路成“去找些石灰、黏土……多準(zhǔn)備一些,然后再給我找?guī)讉€人,明天一早到后面的小院里面去!”
“是,大王?!?
一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韓路成馬上躬身應(yīng)了句是。
后面的小院子,是大王讓韓路成專門整理出來的一個原子,大約就是半畝地大小,有那么三間很寬敞的屋子。平時那里都是空著的,只有大王臨時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
“看起來,大王是又想做什么東西了?!?
猜到了李元嘉想法的韓路成,一邊琢磨著各種可能性,一邊趕緊出去準(zhǔn)備了。雖然說府里還有一些生石灰,但是韓路成也不知道大王要用多少,還是趕緊再準(zhǔn)備一些比較穩(wěn)妥。
至于說黏土的話,那玩意兒城外應(yīng)該有的吧?
而就在韓路成趕緊去準(zhǔn)備的時候,李元嘉也搓著下巴陷入了沉思“對了,這水泥……是用生石灰和黏土混合一下就可以嘛?還是說,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