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德軍大多奉行“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作戰原則,也就是他們更擅長進攻而不是防御,甚至還對絕對防御表現出某種不屑。
確切的說,他們更崇尚的是“動態防御”,也就是將機械化部隊布署在二線,敵人從哪個方向突破他們就往哪個方向發起進攻將這個漏洞堵上。
克萊斯特上將也做了類似這樣的準備。
為了預防蘇軍突圍,克萊斯特上將在基輔外留了一個裝甲團。
這個裝甲團是隸屬于第3摩托化軍的第11裝甲團,它有兩個坦克營共93輛坦克,這兩個坦克營分別布署在基輔的西面和南面。
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基輔以北是德第17集團軍,而且第聶伯河上的橋梁已經被蘇軍自行炸毀,再往北就是德中央集團軍,也就是從這方向突圍基本沒有可能。
西面也不太可能,因為那是德軍部隊的腹地。
德指揮官艾貝哈德將部隊一分為二其中一支布署在西面的原因,是一旦蘇軍突圍,西面的坦克營就能與布署在南面的坦克營對敵實施夾擊。
讓艾貝哈德上校意外的是,蘇軍的突圍方向偏偏就是西面。
“西面?為什么會是西南?”艾貝哈德上校接到情報時不由一愣,但還是第一時間下令“命令一營準備戰斗,二營馬上增援一營!”
“是,上校!”
但還沒等通訊兵將命令傳達下去戰斗已經打響了。
基爾波諾斯上將掌握了德軍裝甲部隊的情報,所以蘇軍這場包圍戰是以殲滅這個第11裝甲團開始的。
這讓基爾波諾斯上將有些緊張,因為在之前的戰斗中蘇、德的坦克部隊曾經對陣過,而且雙方坦克數量差距很大……布瓊尼率領一個機械化軍希望能突破德軍一個裝甲團的防御。
如果單純從坦克數量來說,蘇軍一個機械化軍擁有近千輛坦克,而德軍一個裝甲團只有大約一百輛坦克,無論是誰都以為德軍防線會毫無懸念的被突破甚至被殲滅。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因為德軍的坦克團并不僅僅只是坦克團,他們還有飛機、大炮、步兵,而且彼此間協同得如魚得水。
而蘇軍機械化部隊的進攻則是大喊一聲然后一窩蜂的胡沖亂打。
德軍并沒有選擇正面與蘇軍硬捍……這是蘇軍所希望的。
德軍是在空軍、炮兵和步兵的掩護下撤退。
說“撤退”只有兩個字,但在戰場上卻沒有這么簡單炮彈成片成片的往蘇軍坦克群中傾瀉,斯圖卡轟戰機帶著呼嘯聲一架接著一架從頭頂上往下俯沖,蘇軍龐大的坦克群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而且還有陷入混亂的跡像。
布瓊尼命令部隊加速前進。
這個命令或許是對的,因為只要跟敵人坦克絞在一起,對方的炮火和空中力量的優勢就無法體現。
但是……在前面等待蘇軍坦克的卻是成片成片的地雷。
也就是說,在還沒有見到德軍坦克時蘇軍機械化軍就已經損失慘重了。
等蘇軍坦克在遭受被轟炸、輾過雷區,再加上令人無奈的機械故障之后總算是看到了德軍坦克。
只不過德軍坦克卻不是在正面而是在兩翼。
為了避免被德軍包圍,蘇軍只能分出兩支部隊分別應戰,但德軍卻以其坦克的高機動性繼續與蘇軍坦克打游擊
德軍坦克彼此間通訊良好,可以很靈活的時而分兵時而集中,一邊用斯圖卡轟炸轟炸追擊的蘇軍坦克一邊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對蘇軍分散的坦克實施圍殲。
反之,蘇軍坦克則因為缺乏通訊沒有統一的指揮個個都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轉。
結果就是一千多輛坦克對陣德一百余輛坦克不僅沒能取得勝利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