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幕就連蘇軍官兵們都看呆了……坦克第四旅是首次與“喀秋莎”火箭炮協同,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是什么炮發出的聲音會有這樣的轟炸效果。
接著,加夫里洛夫少校大喊一聲,戰士們就歡呼著沖向德軍防線。
德軍防線根本就抵擋不住這樣的沖鋒。
首先,是他們在這個方向沒有防御準備,布署在這一帶的只有兩個步兵連。
其次,沒有人能頂得住火箭炮這種短時間、高密度的狂轟濫炸,防守的德軍士兵就算沒有被炸死也被震得老半天都沒反應過來。
再次,就是他們的沙袋工事在蘇軍坦克面前不堪一擊。t34一發炮彈過去就能將其工事炸開一個缺口,而他們卻對t34的裝甲無可奈何。
于是,t34就時而前進時而停下射擊,坦克炮和機槍輕松的將德軍機槍和迫擊炮壓制得無法動彈。接著第333團的步兵又以優勢兵力發起沖鋒……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他們了。
到處都是被炸散的沙袋及橫七豎八的尸體,還有一個個跪在地上舉手投降的德軍士兵,還有一個個火箭彈炸出的坑。
舒爾卡從他們身邊沖過沒有理會他們,自然有后續部隊接收這些俘虜。
戰斗到現在蘇軍殺俘虜的情況已經好多了。
首先是此時的蘇軍不是像基輔反包圍戰那樣孤軍深入,有了接收俘虜的條件。
其次,就是在坦克第四旅組建的時候,卡圖科夫上校就嚴令禁止殺俘虜,尤其是在戰場上殺俘虜。
原因很簡單,殺俘虜雖然解恨但其直接后果就是使敵人負隅頑抗打死也不投降。尤其是在戰場上,被后續德軍看在眼里很容易產生同仇敵愾的心理并團結在一起,這顯然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
不過蘇聯大兵通常都不會想這么遠。
所以,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西伯利亞需要俘虜。
繼續往前沖了一會兒,路況慢慢的就好了起來,然后舒爾卡等人就看到了村子,一幢接著一幢的鄉村房屋。
還有一隊隊德軍以及幾輛坦克。
德軍的反應速度就是快,從開打到蘇軍突破其防線不過十幾分鐘,他們就調來了一支部隊在村子邊緣利用建筑組織起了另一道防線。